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与下图所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东南互保”
举一反三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 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 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1903年, 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 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 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 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 自治焉, 则群治必蒸蒸日上”; 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矣”; 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 不猛进斯倒退矣”, 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1918—1919年, 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 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 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 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 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 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