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 战后执政的(日本)吉田茂政府考虑到战败后日本的处境和自身的条件,政治上、外交上采取低调,唯美国马首是瞻。实行了一条“先富国后强兵”的小日本主义的“吉田战略”。因而,日美关系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平等的、美主日仆的格局。1951年旧金山和会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日美同盟正式形成,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走狗。

——杨运忠《走向新世纪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调整和构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对中日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涌入美国。受原子弹研制计划的影响,美国政府建立了6个国家实验室。1947—1969年,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防部等机构的资助下,政府委托高校、研究院、企业等组织兴建了74所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凭借超一流的硬件条件与科研团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197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进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有限,掀起了质疑国家实验室的浪潮,到1981年国家实验室仅剩下34个。从1982年到1991年,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增加到40个。在持续加强军事科技研究的同时,政府推动国家实验室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能源再生的研究中。

——据李阳《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克服科研资金不足的困难,依托高校等科研力量,组建了我国首批国家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成果。1998年以后,国务院提出“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等目标,仅在2012年就投入16000余亿元,启动筹建了一大批国家试点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科研基地布局中存在的交叉重复、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国开始对国家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综合型研究基地。

——据苏熹《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述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最终选定了对苏发动“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原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曾注解说:“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正动武”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开始稳固西欧。

——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材料二美苏争霸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而美攻多于守的3个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围绕着原子弹和氢弹展开争夺;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竞相研制和发展战略核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军备竞赛进入了战略防御系统、宇宙空间军事化新时期。美国五角大楼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中,有三分之二花在国外的防务上。苏联是以经济、军事援助为手段向第三世界渗透扩张的,每插入一国或地区都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巨额军费开支,美国以前还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来弥补,而后期贸易出现巨大逆差,财政赤字高,大国地位下降。

——摘编自司徒文《世界两极格局崩溃缘由探析》

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①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②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