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关于农民离土的社会调查

1988年,某高校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进行农民离土现状的抽样调查。一共调查了985户,3929人,户均3.99,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下表为其中一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

农民离土后的职业(1980年—1988年) 单位:人,%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A做临时工,合同工

136

20.7

348

23.4

460

28.4

463

27.9

B学做手艺

2000

30.9

266

21.7

321

19.8

330

19.9

C经商

91

13.9

165

13.5

222

13.7

224

13.5

D养殖

17

2.6

34

2.8

63

3.9

65

3.9

E运输

28

4.3

66

5.4

87

5.4

93

5.6

F经办企业

39

5.9

98

8.0

116

7.2

117

7.0

G当保姆

9

1.4

12

1.0

17

1.0

16

1.0

H当国营职工

38

13.4

145

11.8

208

12.8

211

12.7

I(出嫁或入赘)

10

1.5

15

1.2

22

1.4

23

1.4

J当兵

6

0.9

9

0.7

17

1.0

17

1.0

K无固定职业

33

5.0

66

5.4

89

5.5

102

6.1

合计

657

100

1224

100

1622

100

1661

100

注:( )里不能算是职业,只能算是一种类职业。

(1)、研究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对其成因作出简要解释。
(2)、结合这份社会调查,谈谈我们在做社会调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简称(《济贫法》).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又颁行《济贫法修正案》,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对于申请救济的贫困劳工要求他们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济贫制度,不但明确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享受济贫院之外的救助,接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标准必须低于自立劳动者的生活标准,而且建立了全国一致性的贫民处置方法,并向每一位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在此基础上,1847年,英国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监督地方事务,包括济贫工作。

——摘编自汪洪涛《英国济 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

分组

年份

1978

1980

1983

1984

1985

500元以上

0.0

1.6

11.9

18.2

22.3

300~500元

2.4

11. 5

34.5

38.6

39.8

200~300元

15.0

25.3

32.9

29.2

25.6

150~200元

17.6

27.1

13.1

9.4

7.9

150元以下

65.0

34.5

7. 6

4.6

4.4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摘编自程承坪等《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要求君主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他主张颁布成文法,使法令成为判断功过行使赏罚的标准和上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人们“不可以须臾忘于法”,要求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习惯。不管卿相、将军、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变法实施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段战平《商鞅变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自从清政府通令各省兴办学堂以后,“天下知朝意向西学,哄然改书院,卖积谷,加亩捐。凡天下有血气者,莫不以办学为先务矣”。到1911年改设、新建学堂达52500所,学生达156万人。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扫除了一大障碍,1901年以前全国留日学生不过一、二百人;1903年达1300余人;1905-1906年又增至8000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邓亦兵《论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85年3月7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