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材料:何以中国?这看似宏大的命题,却为一代代青少年反复追问。从家门到校门,从迈向社会到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需要回答的“成长课题”。
层次 | 内涵 |
政治 | “中国”一词最关键的意义是连系于“天子支配天下的政治体”,如《诗经》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就是中央地域的概念,而中央地域概念就是权力的中心。 |
地理 |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唐以降,“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
文化 |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之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两宋时期,“中国”出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局面,政治中心和地理空间范围上的“中国”已经破灭,此时“中国”一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 |
民族国家 |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清朝大门,“中国”一词开始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江宁条约》(通称《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并多次出现“中国官方”、“中国商人”的提法。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 |
新中国 | 庚子之役后,梁启超等人率先提出“新中国”这一概念,开始国人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辛亥之后,国人丰富发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立宪派一方坚持建立君主立宪式的“新中国”,革命派则坚持民主共和式的“新中国”。五四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一词完成了使命。 |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 |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 重视历史、重视史学 |
研究历史以探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宗旨 |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变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民本思想 |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 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衣食为本 |
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 | 彰往察来、知古鉴今、以史为鉴 |
——摘编自瞿林东《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