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开展以“山西饮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活动,下面是云成同学搜集的相关资料,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小题。
【追根溯源】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筱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当然这种偏爱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廷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这些面食已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趣闻轶事】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
【民歌采风】
《夸土产》歌词(节选):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圪盈盈
榆次太原祁县城\有的是拉面削面香煞人
大同的皮袄白圪洞洞\北路的栲栳栳热腾腾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平定的沙锅亮晶晶
稷山的红枣甜圪盈盈\夏县的莲菜最出名
虞乡的柿子甜又红呀儿呦\杏花村的特产竹叶青
高平的萝卜晋城的葱\曲沃的早烟香喷喷
鱼瓜出在临县城呀儿呦\山西的陈醋酸淋淋
【知识卡】
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叠音词在汉语中主要作用是表示事物个体小、数量少,表达喜爱的感情,正是词语“萌”的体现。山西方言被誉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而晋语系形成的时代,是人类发展的婴幼儿时期,那时的语言也算是人类的“萌”语。
“耐咬咬”,听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物。其实,这是祁县的一种烧饼。耐咬是因为烧饼为死面饼,热着吃很香,凉了,当真是“耐咬”,堪比磨牙棒。于是,当地人用当地土语,把形容词“耐咬”读成叠音词“耐咬咬”,瞬间形容词换成了一个萌哒哒的名词。“耐咬咬”的小伙伴在山西的面食世界中还有很多,皆是根据制作工艺或是外形特点,将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转换成叠音词,若是连在一起读出来,颇有节奏和韵律感,有点读儿歌的感觉。
【知识卡】
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叠音词在汉语中主要作用是表示事物个体小、数量少,表达喜爱的感情,正是词语“萌”的体现。山西方言被誉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而晋语系形成的时代,是人类发展的婴幼儿时期,那时的语言也算是人类的“萌”语。
“耐咬咬”,听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物。其实,这是祁县的一种烧饼。耐咬是因为烧饼为死面饼,热着吃很香,凉了,当真是“耐咬”,堪比磨牙棒。于是,当地人用当地土语,把形容词“耐咬”读成叠音词“耐咬咬”,瞬间形容词换成了一个萌哒哒的名词。“耐咬咬”的小伙伴在山西的面食世界中还有很多,皆是根据制作工艺或是外形特点,将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转换成叠音词,若是连在一起读出来,颇有节奏和韵律感,有点读儿歌的感觉。
【走向世界】
山西是“中国面食之乡”,面食做法多达400多种。在面食师傅手中,一个面团可以吹得薄如气球,可以拉得细如丝线。这里是“小杂粮王国”,出产7大类120余种杂粮,都是健康养生佳品。这里是中药材主产区,有中药材1788种,道地药材39种。这里盛产美酒佳酿,汾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老陈醋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山西素有开放基因和重商传统。
(选自《楼阳生在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上的推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