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致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武帝时期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 《汉书·汲黯传》
元狩三年 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 《汉书·武帝纪》
元鼎四年 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汉书·终军传》
鸿嘉元年 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 《汉书·成帝纪》
汉代这一制度的实施( )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头,丞一人,司马、候千人个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