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历月考史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历史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的史籍证明:屯田制度肇始于西汉初年的文帝之时。自秦以来,北方的匈奴屡次企图侵入黄河中游广大地区。迄于西汉,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然而,西北边塞之地,一片荒原,人迹罕至,以往不曾种植五谷。庞大驻守官兵所需要的大宗粮晌,必须由遥远的中原内地运去。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极其困难。西汉自高祖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农民变成“游食之民”四处游荡,危及汉朝统治。对此,晃错上书“徙民实边”,主张招募流民,“赐高爵,复其家”,遣往边地屯垦。西汉的屯田,包括民屯与军屯两种形式。民屯在中央由大司农管辖。在边郡屯区则由农都尉直接主管。军屯按军事编制进行管理。管理军屯事务之官,也统称为“田官”。包括“使者校尉”、“屯田校尉”、“戊巳校尉”、“校尉将军”、“校尉”等。民屯征收屯租。屯田民按分成制,将其收获物的一半缴纳给官府。军屯不征收屯租。屯田卒从事垦殖纯粹是一种徭役劳动,他们及其家属生产的收获物全部归所属军队所有。西汉一代,屯田制度效果十分显著,自文帝“募民徙塞下”首置民屯,武帝“置田官吏卒”始设军屯以后,历朝一直沿袭屯田之制。

——杨寿川《西汉屯田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