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    )

少数民族首领

记述内容

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前秦皇帝氐人苻坚

“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

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

“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

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

“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举一反三
【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