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乐支点】七下语文自主阅读测评第3周

班级举行“天下国家”主题阅读活动,并设计了相关挑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今昔之别

——为“九一八”七周年纪念日作

李辉英

七年了。值得纪念的年头。

在这冗长的岁月中, 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我的故乡, 故乡有深蕴在地下的矿产, 有蔽日的森林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故乡还有我的父母和三千万无人拯救、每天在敌人蹂躏下哀痛呻吟的人民。无告地暗地里悲伤, 忍辱求活, 苟延残生, 这样地度过了这七个年月。 A.我忘不了这血写的历史的一页。 虽然,我住得距离那一片失去的土地非常的辽远,比吉波西人更痛苦地流浪,流浪到黄河边上,长江岸旁,逃亡到南方北方,可是我没有一刻忘记了故乡的惨象。时时刻刻地,我的耳边摇动着惨苦的哀号,闭上眼睛又看见强盗们虐待奴隶的情景, 即或在梦中,也常为这些事情激怒得狂号,充满着复仇的火焰,不知不觉中就把拳头握得像铁一般的坚牢!

要复仇!

要回家!

为了太过于系念故乡的缘故, 自己也曾经全然无望地流过好多的眼泪,白天背着人后流着泪,夜晚一躺到床上, 就尽兴地哭个不停了。故乡哟,被踏在野兽爪下的故乡哟,谁知道, 哪年哪月, 你才能够脱开恶魔们的羁绊呢!

松花江的江水,永是那么悠闲地一尘不染地流着, 灌溉着东北大地, 它是满洲原野的慈母,在它的怀抱中,整个东北原野在慢慢地滋长着,发育着;没有仇恨,没有争端,没有压迫,也没有掠夺, 日日夜夜, 只是铺展着恬静安然的生活, 日日夜夜,松花江上回漾着欢快的笑声和甜美的歌。 但, 这七年中,那是任什么也提不起来了。

长白山上,赤血染遍了白的山、绿的田和青的原野;屠杀,屠杀, 日本帝国主义者整天整夜尽在狂饮奴隶们的血,再也不能在山前山后听见那醉人的牧歌。

这一切,这一切,……七年中的东北大地啊!

忍耐着, 准备着,期待着,只要那个光明灿烂的日子一到, 那就该是复仇的开始了。 开始了, 开始跟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些杀人饮血的强盗们去拼!几千几万的拳头伸出去,震撼天地的喊声冲过去,遍地举起烽火, 万众一心, 收复我们的失地,把日本强盗们赶出中国去,把奴隶的牢门打开,粉碎那千千万万条锁链! 大仇报偿了! 于是,再也不会听见奴隶们哀痛的呼号, 而那流浪在外方的人也不会时常哭泣了。那时候,松花江上将又回漾着欢快的笑声和甜美的歌,没有仇恨,没有争端,没有压迫,也没有掠夺,在长白山侧,将要飘散出旧日醉人的牧歌!

但,复仇的一天——什么时候才到来呢?

一天, 两天, 三天, ……

民国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

终于,那日子到来了!

“九一八”,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所不能忘记的日子, 从这个惨痛的日子起,整个中国, 逐渐遭受日本强盗们的凌辱,逐渐地, 那被压迫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接着, 那被蹂躏的土地也就一天天扩大了, 热河、 冀东、 察北、绥东,慢慢地那木屐声要遍及全中国了。 可是, 不要紧,怕什么 “九一八”,我们不是也有个“七七”吗? ——这,也是每个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 这日子, 是个新的起始,从这一天起,我们抖掉了奴隶的衣饰,挣开铁链,高举复仇抗战的大旗, 向我们的仇家开始攻击! 四万万五千万的声音是一致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驱逐日本强盗出中国去!”

“收复失地!”

南方、 北方、 东方、 西方, 遍地燃起了烽火, 男的、 女的、 老的、 少的, 全预备为这民族最后生存一同奋斗!老大的中国真是老大的吗?不! 中国真是睡着的吗?不! 中国新生了! 中国自由了! 中国解放了!

这一切, 这一切,……这一切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这一切就可以把失去的土地收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

B.忍耐着,准备着,期待着,这光明灿烂的日子真个到来了!

七年了,这日子是冗长的。 可是, 七年之后的第八年, 也许该是全国人民狂欢的一年吧? 我们在艰苦的抗战中, 万众一心,跟日本鬼子拼命到底,终有我们最后的胜利!这胜利,也许在今天和明天,也许在今年或是明年, 只要把最后胜利把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就可以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就是收复了失地。

仍然如旧,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我的故乡,但我却再也不流泪了, 虽然我依旧各处逃亡,我却因对着最后胜利的火花而在欢笑,欢笑,欢笑……

长白山,松花江,把你们的子民们的拳头集中起来,去寻求那残暴的敌人吧,去朝着第八个年头迈进吧!

(有删改)

(1)、选文浓郁的抒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请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下表。

抒情方式

定义

原文摘录

抒情的作用

呼告

想象倾诉对象就在眼前, 直接向他倾诉情感

故乡哟, 被踏在野兽爪下的故乡哟, 谁知道, 哪年哪月, 你才能够脱开恶魔们的羁绊呢!

以“你”相称, 直接与故乡交流, 表达对故乡遭受蹂躏侵占的痛心和对故乡的怀念, 情感激烈、热忱。

根据表达需要, 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

这一切, 这一切, ……七年中的东北大地啊!

通过这一手法抒发对故乡遭受日本侵占的愤怒与悲痛,以及对收复失地、取得胜利的渴望。

铺陈

大篇幅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与呈现

在这冗长的岁月中, 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我的故乡, 故乡有深蕴在地下的矿产, 有蔽日的森林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故乡还有我的父母和三千万无人拯救、每天在敌人蹂躏下哀痛呻吟的人民。

(2)、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参考示例,从语气、重音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A. 我忘不了这血写的历史的一页。

B.忍耐着,准备着,期待着,这光明灿烂的日子真个到来了!

示例:

原句:中国真是睡着的吗?不! 中国新生了! 中国自由了! 中国解放了!

设计:用激情昂扬的语气,重音放在“新生” “自由”和“解放”上。

理由: 将“新生” “自由”和 “解放” 通过重音进行强调, 配合激情、 昂扬的语气, 语气层层递进,表达渴望胜利、迎接光明的喜悦。

我选择。 朗读设计:理由:

(3)、小夏和小杭就选文标题“今昔之别”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对选文的理解,补全对话。

小夏:作者取名为《今昔之别》大有深意。首先是故乡的今昔之别:过去的故乡①,可如今的故乡遭受蹂躏,美丽的风物也失去了色彩。第二是人民的生活:过去人民生活安定、 自给自足,可是现在②

小杭:你说得没错。不过我觉得最主要的今昔之别不在于此,而在于民众对抗战的态度。

小夏:的确如此。你能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吗?

小杭:③

(4)、活动组邀请同学们在阅读后制作摘录卡。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卡片底色并结合选文阐明理由。

A. 冷色调 B. 暖色调

冷色调: 多渲染沉重、压抑之感 暖色调: 给人积极、 热烈、 活泼之感

我选择。理由: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大陆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大陆人是芋头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大陆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吃,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中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地方。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团雾——高速公路上的杀手

       ①2013年6月4日6时许,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东西两侧车道突发16起交通事故,共造成56车相撞,致14人死亡。

       ②有关人员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发生原因时发现,造成这些严重交通事故的杀手就是团雾。

       ③从气象学意义上讲,团雾的本质也是雾。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那些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就是团雾,秋冬季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是清晨6-8时,较容易出现团雾。团雾的形成,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其易出现的地域一般为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另外,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地段也较易出现团雾。

       ④与普通的雾相比,团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的势力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团雾似的,四顾朦胧,团雾以外,视线良好;第二,团雾内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20米;第三,团雾覆盖范固呈分段形态,有的地方雾很少,有的地方雾很浓;第四,团雾的覆盖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团雾覆盖区域长约5000米,小的团雾覆盖区域长度仅有1000米。

       ⑤团雾因其飘浮不定和能见度低的特点,而被称为“高速公路杀手”。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⑥团雾的危害之所以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⑦首先,团雾的特性造成了其在高速公路上多发。团雾不仅能在大雾天气中现身,就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⑧其次,驾驶员视觉的明暗适应特性不佳,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明适应指的是,人们从暗处走到明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人眼需要1分钟能完成明暗适应性的转换。暗适应就是由明到暗,人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比明适应慢得多。一般情况下,人眼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一半的视觉感受性,大概4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驾驶人由明朗路段一下子进入团雾路段时,周围环境的能见度大幅降低,人眼不能迅速适应,视力无法得到及时恢复,由此造成反应滞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⑨再次,人类的知觉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错觉,使得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由明朗路段驶入团雾路段时,虽然驾驶员会本能地采取制动措施以降低车速,但往往会因为知觉错觉,低估进入团雾路段的车速。这就非常容易使前后车发生追尾。

       ⑩最后,人类的反应特性也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刺激信号,并对其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信号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刺激信号的辨别难度有关,辨别难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当车辆驶入团雾区后,四周白茫茫一片,降低了车辆给驾驶人的刺激强度,增大了驾驶员的辨别难度,使得他们很难从周围的环境中把车辆辨别出来,也就是使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变长,从而延长了车辆的制动非安全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⑪此外,还要考虑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与团雾区能见度低的负面效果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⑫那么,面对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⑬公安部交管局的专家提醒大家,驾车出行前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注意沿途天气预报。一般来讲,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更容易出现,尤其是雨后一两天,如果天气晴好,就比较容易在清晨出现团雾。

       ⑭同时,驾驶员行经团雾多发路段需加倍注意,如遇突发团雾,应保持镇定,不要慌乱,减速行驶。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⑧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⑨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⑩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阅读《邂逅白洋淀》,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白洋淀

须一瓜

    ①很多南方人,从小对北方就有积极的想象。但后来我们发现,除了北京,我们心目中的北方,实际是一张模糊的远景,辽远迷蒙。雪啊,面食啊,大平原啊,其实都模模糊糊,想也想不真切。而这积极的想象,源自对陌生的向往。上个月,千里北飞,落地河北,我们直接走进了葱茏的白洋淀,触摸了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的水温。北方,鲜活了。

    ②猛一看,白洋淀是南方景色的亲戚。水波潋滟,荷花绽红,碧绿连天长。但是,纵深游走下去,你就知道这不是南国西子,这是真正的北方水域,壮阔浩瀚。白洋淀的“淀”是什么意思?进入白洋淀,当看到浩瀚连天的芦苇荡,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淀,就是浅湖泊。这是一个三四百平方公里的浅湖泊。这是什么概念?北京整个海淀区有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白洋淀之大,可想而知了。

    ③这就是传说中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告别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个易水啊。《战国策•燕策》中记载,太子和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流着泪,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上,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后荆轲就慨然上车离开,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④(甲)船慢慢开进白洋淀深处,两边都是绿色的芦苇,只看到绿墙风动。远方水色天光,看不清轮廓边际。恍惚之间,不知道是走在水的岸边,还是走在陆地的沟边。仔细聆听,能听到清脆密集的鸟鸣,但你别妄想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只能在碧波绿苇的摇曳中,猜想它的轻灵与娇俏。白洋淀人说,这是一种叫“呱呱鸡”的鸟,爱叫,小小的,很灵活,学名他们也不知道。它们是这里数量庞大的居民。白洋淀内大量的水生生物,河、湖、港、汊及荷塘苇丛,为鸟类提供了美好的栖息场所。我们是夏天进淀,看到的是“呱呱鸡”。在春天,这里百鸟翔集,鸣翠颂雅,有大雁、鸪顶、灰褐、灰燕、鸳鸯,据说还有美丽的天鹅与戴胜鸟。有一种可爱的小野鸭子,在芦苇的边缘出没。(乙)一不留神,一个小毛球一样的身影就滚游出来,像一个小台球滚出偌大的台球桌,小身子稍纵即逝,光留下“叽叽叽叽”的稚嫩叫声。再盯着,又一个稚拙的小鸭子从芦苇丛中蹿了出来,好像从课堂里溜出来的小孩子。

    ⑤白洋淀是鸟的天堂,也是鱼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记载说水里的鱼类有三十多种,鲤鱼特别多。说到鱼,又想起了鸬鹚。那艘载满鱼鹰的小船和我们邂逅过。鸬鹚也叫“鱼鹰”。叫“鱼鹰”更贴合鸬鹚的英气。它像鸭子,但比鸭子威猛,站在那里肩羽刚硬,更有鹰的悍然霸气。船上的十来只鱼鹰,都是黑色的,下巴一抹白。一个渔人在划双桨。鸬鹚沉默着,随时扎猛子扑进水里。据说,三只鱼鹰可养活一家人,可见鱼鹰的武功强大。

    ⑥我们在白洋淀一座荷叶环绕的水上人家吃饭,上了很多条鱼。其中一条鱼和大白菜一样粗,比大白菜还长一半,跟小乳猪似的。我想鱼鹰肯定抓不住它,但有人说,碰到大鱼,鱼鹰会合作抓捕并抬鱼出水。那只小乳猪一样的大鱼,上桌时非常壮观,可惜非常咸。整桌的白洋淀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腾不出嘴说话。他们喜欢用玉米饼子之类,蘸着鱼汤浓汁吃。他们还坚持说,鱼就要咸,白洋淀人讲究个咸鱼淡肉。有一道菜,是用最嫩的荷叶切丝凉拌。嫩叶碧绿,卷曲,脆爽;麻油很香。卷巴巴的小荷叶,入口极为美妙。但吃到第三口,就觉得咸得无法坚持了。嫩荷叶确实诱人,请求人家再来盘淡点的。人家送了一盆,结果,矫枉过正,完全没了滋味。看来啊,淀上的人怎么煮,你就怎么吃吧。千万别调整他们的调味剂量,要不,可能你吃不到那里的真滋味。

    ⑦水路沟壕四通八达,荷叶荡漾。浓厚的绿意上,有零星的粉白色荷花开放。导游说那是野荷花,花瓣大都是单瓣的。我们也分辨不出野生和家养,总之放眼绿多红少,接天绿色。不过,即使满淀数百公里荷花铺天盖地,我想我可能还是为白洋淀的芦苇愣神。夏天的芦苇绿得纯粹,浩浩荡荡,合着天风绿水的节拍,合着鸟鸣声声的律动,起伏跌宕。导游说,如果是秋天,满淀的芦苇一湖金色,芦花飘荡,那才是热烈;到冬天,湖面芦苇地都坦荡无垠,直到来年生发,小芦芽细芦苇一排嫩绿紫光。

    ⑧据说全国其他地区的芦苇都在退化,只有白洋淀12万亩的芦苇依然保持远古的强健风骨。毕竟慷慨悲歌豪侠之士的故乡,谁能给英魂这样莽荡浩瀚、与天地同呼吸的历史大背景?我觉得白洋淀的独特魅力,首先归功于芦苇。白洋淀养育了芦苇,芦苇扶持白洋淀鲜活的生命。莽莽芦苇,不仅用四季轮回的大色块,在天地之间,大手笔地书写着生命,还为整个白洋淀的植物动物,提供了恢弘的生命互动的舞台,为这些生命彼此的交相辉映,提供了最辽阔的空间。

    ⑨在陆地上,可能再也没有其他淡水湖,像白洋淀这么具有生命力地喧腾,四季不息;这么张扬,深厚,富有动感,无论天空、地面和水下。

    ⑩我愿意,再次邂逅白洋淀。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乡雨

安琼

①我不习惯带伞,嫌烦,嫌多余。衣衫湿透,犹如落汤鸡一般,时常引发感冒,大人叱责,同学嘲笑,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之后,也不带伞。对雨季来与不来,也并不在乎,你要来就来吧,我以不变应万变,这雨砸在头上也不会砸出窟窿来,也就更加淡然视之。

②后来也开始躲闪雨水了。还是青春期时就发现前额的头发日渐稀少,就怀疑自己太不把头发乃至自己当一回事了,这雨也许是掉发的一大缘由。

③南方的雨,上海的雨,也真够绵密的。梅雨季节,身子老是有湿漉漉的感觉,雨伞也遮挡不住细雨纷扬。有一阵子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雨披裹在身上,像被包粽子似的,那雨帽还禁不住风的挑拨,时不时地掀开以示罢工了,感觉很是不爽。后来有车了,避开了不少风雨。当然,很多时候,还是有点厌烦这突如其来,频频造访的雨。雨,终是太多了,也迷蒙了天空,曾有过的诗意,也逐渐淡去。

④到了大西北,到了南疆,并且工作生活了几年之后,领略了这里的干燥缺雨,忽然就生发了另一种感受。

⑤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也见识过雨滴。那是在公路上疾驰。还没听到什么动静,就听当地司机说,看,下雨了!在他的指点下,才发现车窗挡风玻璃上散落着几滴雨珠,混浊黏稠。紧接着,又看见几滴弱弱地飘打在窗玻璃上,怯怯的,像一只只懦弱的小昆虫。后来也看见过雨势稍微强盛些的,密密匝匝地从天而降,但很是短暂,飘落的雨,沉没在虚土里,若有若无,显得孱弱而又委顿。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雨,那轻灵的雨,在深夜也突然来临。以她透明的身躯,舍生取义。裹挟着猖狂的尘土,坠落,毫不犹豫。翌日,一个阳光的日子。破茧而出,仿佛凤凰涅槃。我想追寻这一场雨,但她已幻化成一种传奇。

⑦于是我十分想念家乡的雨了。

⑧南方的家乡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沥沥的。飘洒在身上,有春天回归、大地回暖的感觉,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润。而夏天,雨经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晶亮清澈,对炎热一阵鞭打,酷暑多少退却了几分。那种凉爽清冽是难以忘怀的。

⑨但白天我能有一种期冀吗?是的,想在喀什,淋一场家乡的骤雨,这一次我不会撒腿就跑。南方的雨季里,有来自天朝的诏书,要让戈壁变成一片雨巷。那飘渺中,还会走出一株株的丁香。就让我自告奋勇,作一回喀什的舞者。在雨中湿漉漉地飞翔。

⑩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家乡,一出机场就被湿润紧紧相拥了。深秋的雨,也在与树叶相嬉戏着飘落,抚摸着我的脸庞,扑打在我的衣裳。虽有一种萧瑟之意,但我仍感觉心旷神怡,温馨氤氲。

⑪我迎了上去。没有打伞,自然也不用雨披。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8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