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邢台市八中2017-2018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
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阅后请回答:
材料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科举制……
——人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将日本放在眼里,在学术领域也很少翻译日文书籍。 ……战争的惨痛失败使清政府开始正视日本,积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化的经验。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日语词汇铺天盖地进入中国。然而,通过这种传播方式留下的日源外来词,如“大东亚共荣圈”、“皇军”、“马路大”等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大多被打上了羞耻、痛苦的印记。
材料四:2012年1月,日本右翼分子登陆钓鱼岛,紧接着日本政府对钓鱼岛附属岛屿进行命名。3月初,日本司法部门强制起诉前年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中国船长。如此多的负面事件,我们难以对中日建交40周年持乐观态度。
——材料二至四摘自《世界知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201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之年,甲子轮回,国运沧桑,国运剧变。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甲午之年见证中国国运轨迹”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耻辱悲情的甲午】材料一:【扬帆起航的甲午】材料二:“20世纪中期的农历甲午年,中国正进行历史的剧变。政治上,制定了宪法,从法律上确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外交上,开始步入国际外交舞台。”一个全新的时代扬帆起。------------《环球人物》【和平崛起的甲午】材料三:2014年3月8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外交部长王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太难辩论,考验帮助后人考查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中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短短109年的时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达到了1100多个。可谓民不聊生,山河破碎,为图国家富强、为求民族振兴、为谋人民幸福,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但历经艰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在苦难和屈辱中奋起抗争;豪杰的仁人志士在曲折和磨难中苦苦探索……中华历经磨难而不亡,就在于这个民族精神脊梁没有垮。
——摘编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材料一 19世纪末,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震惊,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与革命运动相继开展,政论报刊勃兴。1904年《时报》首先将这种尖锐犀利的评论形式文体移植于日报,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短论,分版设置,抢其时效,深受读者欢迎。梁启超的《时务报》上运用新文体,以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饱含感情为特点,传播新思想,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和视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材料二
——黄瑚《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