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7-2018学年广西地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①村庄背靠的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二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②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爆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批注:“笼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小村庄开满紫红色泡桐花的景象,与“花帐”一词相对应。】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批注:这句话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表现了色彩之悦目、香味之浓郁。】椿树的花儿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观赏价值,然而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焦躁的心绪沉静下来。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③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批注:】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浅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④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注】作者祖居的老屋就在鹿原北坡的村庄里。原,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那日和友人一块去庐山游玩。庐山有一景点名曰三叠泉。那是庐山胜景之一。当地人有言: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可见是极有看头了。

    几个人结伴由导游领着从五老峰下来。那导游先生坐在一凉亭处便不肯走了,说,去三叠泉来回十四华里,只有一条山道可走。想看三叠泉,要再登四千级台阶。然后挥挥手:你们去吧。

    我当时就傻眼了:四千级台阶!刚才爬了一趟五老峰力气已快消耗尽了,再爬四千级台阶?

    我仰天长叹,脸上显出无力回天的神情。友人却不管,径自往前赶了。

    我一个人孤零零落在了后头。

    独自歇歇停停地走着。却发现去往三叠泉路上的景色十分的秀美。极目远眺,茫茫云海疏淡出山的轮廓,宛若瑶池仙境。近处青山如黛,绿树成阴。人在山谷里走着,早把一个夏天抛在了脑后。只当是走进了一个清凉幽静的世界。特别是山涧里哗哗作响的流泉,迂回曲折地从一块块突兀迭起形态各异的山石间流过,时而安详,时而暴戾,时而如暖流涌动,时而如决堤狂潮,让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奇美造化惊叹不已,驻足流连。

    我真是沉醉其间,乐而忘返了。心里哪还有什么三叠泉。

    独坐在山石上,我查以悠闲成山;涉足于清涧中,我可以明丽如水;牵一片白云走动,我便是天上的仙人,这才是旅游的心情呵!这旅游的兴致,哪里用得着刻意去装出来?!

    突然觉得,游山戏水者若是你的心沉醉其中,那真是应了那句“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明明置身山水之中,怎可只有三叠泉才让你陶醉?

    一片云在飘。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云动。其实那是你的心在动。

    最美的景色是人的心情呵!

    坐在一块状如卧龟的石头上小憩。头上是触手可及的天,前方是聚聚散散的云,两边兀立的是青山,拂面而过的是清风,耳边轰然作响的是流泉。这等景致你说应该叫什么呢?如果愿意,可不可以把它叫做“戏水崖”?

    这样想着,我的心就如三月里翩跹的彩蝶了。再看那些行色匆匆忙着去看三叠泉的旅客,心里就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身边这么好的景色顾不得欣赏,却疲于奔命般认定一个三叠泉——旅游难道是在履行一种职责吗?

    接近黄昏时分,我的那些朋友满脸倦容回来了。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哪里还找得出旅游的那份浪漫和闲适?这时我便知道了:与我的朋友相比,我少看了一个三叠泉,但留在我心里的那个秀美的庐山却是完整的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榴莲

    ①榴莲,是热带一种非常奇特的水果。

    ②榴莲浑身上下长满了扎人的尖刺,它像性格泼辣的妇女,只看一眼,便不想去动它,偏它又散发出一种浓烈已极的香味来引诱你,呼唤你 , 于是,你会不由自主的向它走近、走近。用撬子战战兢兢在撬开它,躺在坚实果壳里的,是带核的果肉。果肉极香,香味如蛇,绕喉而下,整个人,都被这一股香熏得有点恍恍惚惚的。

    ③选购榴莲,是一门不易掌握的“学问”。根据此中行家指出:要买上好榴莲,要诀有二:一是嗅、二是听。把榴莲捧在手里,将鼻子凑近榴莲,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嗅!如果有一缕强烈的香味好像出弦弓箭一样的射入鼻腔内,那么,这榴莲的果肉,必然令人满意。有些榴莲,味道虽好,但是,核很大很大,果肉极薄,不耐咀嚼,亦不能算是上品。所以,嗅了以后,还要听。将香喷喷的榴莲高举至耳朵旁,以手用力摇一摇,如果有细微的响声发出来,表示肉厚核薄,上品也。如果响声太大,便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榴莲核极大,不中吃,倘若嗅时无香而摇时又无声,那么,这榴莲,多半是半生不熟的,千万别买。知易行难,这两个要诀听起来好似很容易,然而,要在香味弥漫的市场里嗅出个别榴莲的味儿、要在闹声喧天的市集里静听个别榴莲的响声,真是谈何容易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人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左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仍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