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致女儿的信

阅读《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完成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刘燕敏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 ,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三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2)、“这时,她悲喜交加 ,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母亲的语言质朴感人。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简略的品味。
(4)、(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完的话续写出来。
(5)、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舒心草    张丽钧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绿如翠,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竟果真舒泰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欣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嶙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竟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这株草,可真没有枉担“舒心”的美名。它自己舒心,也令观者舒心。
        ⑤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地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地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地注释着生命。
        ⑥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给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了颜色,悲鸣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地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⑦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地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地给它们取名为“帅松”;去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地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地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喜欢对草木说话。那年春天,就亲切地对凤凰山公园里的一树碧桃说:“喂,宝贝,你怎么开得这么好哇?”吓坏了打太极拳的一位老太太……
        ⑧常常想,莫非前世竟是一株植物?今生对草木的喜爱原本就是一种自恋?不管怎样,反正是特别能被植物有效抚慰。就说眼前这株草,人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了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响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
        ⑨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阅读《现实版(少年派)湖泊探秘》,完成下列各题。

现实版《少年派》湖泊探秘

    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梦幻的镜头,莫过于散发出淡蓝色荧光的夜晚:夜空下的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随着水面被轻轻搅动,蓝色的荧光从指缝中溢出。其实,这种景象不只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只不过非常罕见。

    ②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湖,白天看起来与其他湖泊没什么两样,可到了晚上,湖水便会发出蓝幽幽的神秘光芒,令人惊诧不已.成千上万的游人在夜晚下到湖里游泳,浑身都被蓝色荧光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蓝色世界中。

    ③有人怀疑湖水变蓝是因为湖里有放射性发光染料,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吉普斯兰湖面积约10平方千米,如果把湖水全部染成蓝色,至少得用上万千克染料。另外,湖泊发光如果真是染料染成的,那么湖水肯定会有异味,水质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吉普斯兰湖的现状来看,它显然没有受到放射性发光染料的危害。

    ④还有人猜测说,湖水变蓝有可能是湖里生活着大量会发光的鱼。近年来,科学家确实培育出了一种发光宠物鱼,自然界也偶尔出现过一些会发光的鱼。不过,不管是宠物鱼还是自然界的发光鱼,它们的数量都很少,不可能在湖里大量繁殖。

    ⑤古普斯兰湖夜晚发光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湖水进行采样调查,专家终于发现,原来湖水中生活着一种发光生物——夜光藻。

    ⑥夜光藻,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夜晚发光的藻类生物。这种浮游生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是甲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其分类地位属于介核生物,因其异样的特性,故也被人们称作“夜光虫”。夜光藻有一个能轻微活动的触手,能将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入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其细胞受刺激时会发光,尤其在夜晚的海面上荧光点点。因此,夜光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生物。这些夜光藻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皮球,

但其个头极其微小,细胞直径仅为150至2000微米 , 再加上细胞壁透明,人们用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⑦吉普斯兰湖的湖水之所以会在夜晚发光,就是因为这种藻类生物以罕见的密度出现在

湖中,从而将整个湖泊变成了夜光湖。尤其是当它们受到惊扰时,就会发出很亮的蓝光,但不分泌毒素,因此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它们这么做,是希望引起更强大的捕猎者的注

意,从而帮助它们赶走入侵者。

    ⑧那么,以前夜光藻为何没能以如此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呢?相关专家表示,这可能

是因为在2008年,当地的林区发生大火,烧毁了不少森林。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夏季暴发了洪水,在水的冲刷下,大量富合营养的物质进入湖中,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当年气温十分适合夜光藻繁殖,所以它们大肆“生儿育女”,很快将整个潮区占领。一到晚上,它们就集体发出亮光,使整个湖泊成了蓝光闪烁的荧光湖。

    ⑨夜晚的吉普斯兰湖宛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梦幻场景一般:船身激起水面形成的一条条荧光带在星空下起伏晃动着,飞溅的浪花闪烁着荧光。仰望夜空,星斗漫天,一时恍惚,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下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盘扣子

张丽钧

①我在审视母亲的人生轨迹时,发现它是枣核儿形的:起初,母亲的世界在南旺村那个狭小的院子里;后来,她的世界延伸到了晋州文化馆;再后来,她的世界竟然还能抵达椰风海韵的湛江……然而,大约十年前,母亲的“枣核儿”开始悲凉地收拢。慢慢滑向比先前那一端更逼仄的另一端。随着母亲的膝关节类的加重,她的世界从具城缩小到西关,再缩小到院落、房间…

②母条越来越离不开人了。有时候,弟弟、弟妹出去片刻,她都会惊慌不已。她心中藏着一种尖锐的怕,就算她不说。我们也猜得透。

③这次回家,我问母亲:“妈,你可还记得怎样盘那种蒜疙瘩扣么?”

④母亲黯然道:“记性越来越差,怕是早忘啦。”

⑤我便找出事先备好的各色丝绳,递给她。

母亲背光坐着,带着喜爱之情摩挲着那些滑顺的丝绳,慢慢拈起一根,不太自信地将两头搭在一起,又慌张的扯开。

我鼓励她说:“妈,你还记得我那件致红色法兰绒的坎肩不?那上面不就是你盘的扣子吗?每年从秋天我都要穿一穿它呢!我一直想跟你学盘扣子,可是一直没学会……”母亲听了,数落我道:“手指头中间长着蹼呢一一拙呀!”

⑧我摊开手学,装傻道“啊? 蹼在哪儿呢?在哪儿呢?”

⑨母亲仿佛在数落我中汲取了力量,脸上有了明快和自信,继而,这自信义蔓廷传到手上,只见她笑了一声,两只苍老的手笃定地动起来。

⑩扭,结,抽,拉,母亲的手从容地舞着,神助般地,她终于盘成了一个完美的扣子!

⑪接着,我又贪婪地递上丝绳,央她再盘,央她教我盘。

⑫母亲越盘越娴熟,那过硬的“童子功”又悄然回到了她的手上。

⑬母亲是多么快活!她对来借簸箕的邻居大声说:这不,我家大闺女稀罕我盘的蒜疙瘩扣,让我给她盘!你看看,都盘了这么多了!

⑭我毫不吝惜地赞美母亲的作品,毫不掩饰地表达想要更多扣子的愿望。母亲则因为帮我做了我无力做成的事而开心了整整一天。

⑮我悄悄跟自己说:“母亲那尖尖的“枣核儿”能吸附些微的快乐,该有多么不易!所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不能学全盘扣子,绝不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下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

③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④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