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提供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2日第07版)

(1)、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什么?
(2)、本文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3)、作者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怎样做到有选择地读书?
(5)、依照下面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

举一反三
                                                                                                      痛苦的游戏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对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安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点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中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原先的报纸上印了一排排圆环,好像淡淡的墨色的图章。我吓了一跳说,是不是白蘑菇腐坏了?小姐说,别怕。新鲜的白蘑菇的汁液就是黑的。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不 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的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    A     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郁闷如桑那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在蒸笼般的火车里,你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B      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C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上,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会转身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心率过题。

龙生九子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①玉兔辞岁,腾龙降世。在中国,历朝皇帝被封为“龙”,而中华儿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2012年,中华儿女迎来了21世纪的第一个龙年。历代关于龙的形象,依其含义: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于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载体之上,其身份一通天神兽为主;另一类广泛出现于实用器皿、建筑上,其身份以吉祥瑞兽为主,比如北京市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等

       ②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的传说,这九子各有个性和兴趣爱好。明代学者李东阳在《记龙生九子》一文中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造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造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造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造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造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造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造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造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造像。”

       ③龙的这九个儿子有好音乐的、好行文的、好诉讼的、好冒险的、好负重的、好动的、好静的,还有好打架的,等等。这个被中国人尊为神圣的龙,并不要求儿子像自己一样成龙,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发展,各行其是,这是多么宽容的博大胸怀。

       ④龙生九子虽然只是一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并附会在中国人无比崇拜的龙的身上,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米饭,小米饭

戴晓军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

    父亲哥儿两个。我6岁那年,老叔结婚,父亲被迫搬出去住,连房子都是借的。穷人的天空都是灰白的,带着一丝腐烂的气息。我记忆中蜷缩的炕头,昏暗的油灯……它们在我脑海中深深地扎根。

    我的曾祖母那时还在世,分家那会儿,她正赶上身染重病。她的下巴鼓鼓地伸在脸的外边,脖子异样地粗大,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缺碘引起的。她很喜欢我的母亲,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母亲精心地伺候她,家里唯一的营养品是那只老母鸡下的蛋……

    母亲后来常说,如果有现在一半的条件,曾祖母就不会去世那么快了。

    我喜欢在老母鸡的咯咯声后把还热乎着的鸡蛋捡回来递给母亲,而母亲却总怪我,说小孩子的手没准儿,怕把蛋弄打了。她接鸡蛋的时候总是小心翼冀,像教徒那样虔诚。

    细粮在那时是很奢侈的东西。一日三餐都是大柿饼、玉米粥和小米饭。为了曾祖母的病,父亲借来了一升大米。每天早上,母亲蒸一碗白花花的略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口给曾祖母喂下。

    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那时的我常这样想。母亲那个时候有一张愁苦的脸,那是在看我大口大口地吃硌牙的玉米粥的时候。

    一天有个亲戚来串门。家里并没有因为来了客人而多做一个鸡蛋,父亲只能搓着手叹叹气。那天做的是小米饭,但曾祖母的那碗大米饭依然没变。早上,曾祖母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因为学校离家有一段路程,所以我每天都带饭上学。那天是那个亲戚给我装的饭,装好后,母亲叮嘱了几句,我就背着书包走了。

    天气晴朗得可爱。

    中午的时候,饥饿席卷了我的身体。饭盒还透着热气。我打开饭盒,一下子愣住了……饭盒里竟然是白花花的大米饭!

    我并不晓得那个亲戚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简单的思维使我想不到那么多。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我也知道,那些大米借得不易。面前的大米饭在我的眼里一点点变大,我的口水不经允许就分泌出许多许多。周围的说话声、打闹声一会儿模糊一会儿清晰。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周围……没人注意我,于是我盖上饭盒,站起来擦擦嘴,似乎我已经吃饱了。

    整个下午,我在极度饥饿中度过。几次我有打开饭盒的冲动,毕竟那时我是个孩子。老师的话,窗外的阳光,统统变成了那盒大米饭,一遍遍地诱惑、冲击着我,我有些不知所措。

    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的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书包里那盒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走进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烧火,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

    我走到母亲面前,从书包里拿出那盒饭,递给母亲。那一刻我嘴一撇,要哭。母亲接过饭盒——她感受到了饭盒的分量,她不解地看着我。

    我告诉母亲,早上饭装错了,曾祖母的饭,我没有吃。母亲打开饭盒,是一盒动都没动的大米饭。

    母亲直直地盯着我,黯然的眼神中有一种沧桑和无奈。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抱紧我,大滴大滴的泪珠滴在我的脖子上。

    我任由母亲在我的肩头啜泣。黄昏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整个屋子变成了一种惨淡的红色。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感觉母亲作为女人的脆弱,感觉到自己终于承受母亲的眼泪了。我用稚嫩的手擦着母亲的眼泪,可不一会儿,我终于也吓得哭了起来。“妈,你别哭,我长大了挣钱养活你……”

    我想我那时能说的只有这些。

    后来我知道那个亲戚为什么会装错饭了。他以为和别人家一样,好的要留给小孩子吃。

    一天放学,我看见很多人在我家,曾祖母去世了。我和大人们一样跪在灵柩前,母亲哭得很伤心。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曾祖母,手里端着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

    ①故乡对于我,已是一个朦胧的梦了。可是我总忘不了那雾气飘逸的竹林,缀着露珠的山茶,散发着红薯土香气的晒场,以及深山中叮当作响的悠悠的牛铃。而一辈子让我难以忘却的,当然是母亲低声的呼唤。

    ②清晨,启明星像一滴银露,滴落到后山的竹林里去了。淡蓝的炊烟,从黑得发潮的瓦间沁出来,渗入乳白色的晨雾之中。这时,我听见了母亲低声的呼唤:“猷宝,起来呀,起来放牛哇……”

    ③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残留着一片即将融化的明月,我就起床放牛了。牛脖子上挂着的铜铃就叮当叮当地响着,那金属的撞击声清脆清脆的,在幽深的山谷里过滤,然后微醉般地散开。莽莽的青山睡意惺松,牛铃声此起彼伏,在清凉的晨曦里互相应和着。

    ④母亲总是踏着露珠、披着晨风,上山给我送早饭。常常是我还在迷迷糊糊地打盹,母亲便将煨热的红薯送到了我的手中。深山中该有多少牛铃在响呢?而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我常望着那片薄薄的残月痴痴地出神,是不是它在为母亲默默地指路呢?

    ⑤我小时候爱生病。每次病了,母亲便彻夜不眠,坐在床边守护着我。半夜里,我被母亲低声的呼唤唤醒了。母亲亲吻着我的额头,她常常是用亲吻来量孩儿的体温啊!母亲端着一碗滚烫滚烫的姜汤,轻轻地呼唤着我:“猷宝,猷宝,喝茶来!”我睡意正浓,嘟囔着,不愿喝。母亲便依了我,但仍将姜汤在火塘里煨着,静静地等候着我,等候着山中明月将残之时,再一次轻轻呼唤。

    ⑥母亲也有高声呼唤我的时候,也是在故乡的月明之夜。

    ⑦有一次,我跟着一个猎人去放牛。猎人姓柳,只有一条腿,他的另一条腿在打猎时丢在深山里了。但他仍然爱着深山,他总爱带着我往深山里钻。据说那一次我们在山中遇到了野兽,而且是老虎。猎人和牛是如何和老虎对峙的,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了,据说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从未见过老虎,所以也不知道害怕。但是回来以后,我就病了,发高烧。有人就说,猷宝的魂被山神爷捉走了,要赶快将魂招回来呀。于是母亲大哭起来,扎起松明子,就到山里去招我的魂。

    ⑧母亲一出门,便呼唤着我的小名哭喊起来:猷宝,回来呀,猷宝,回来呀,金色的火把像一颗闪耀着的星星,在山路上蜿蜒而去了,母亲的声音也渐渐地沁进了深山。在那静静的深山之夜,母亲的呼唤充满着不安、虔诚和希望,随着月色在山中流淌。那是一个母亲的灵魂在焦急地寻找着儿子的灵魂啊!

    ⑨也许是母亲的虔诚真的感动了山神吧,母亲为我喊魂以后,我的烧便渐渐地退了。母亲仍然不放心,仍然在夜里走进深山,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我还记得那样一个夜晚,门前的天井里一片月色。母亲的呼唤声渐渐地近了,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去迎接母亲。先是曲折的山路上闪出一团火光,随后出现了母亲踉跄着的身影。母亲的声音显然是嘶哑了啊,但仍然拖长了声调虔诚地呼唤着: “猷猷宝…… 回来呀……”于是我便哭喊着,奔了过去:“姆妈,我回来了哇……”

    ⑩当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时,已是人近中年了。我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回乡的,当我们又一次沉浸在故乡的月色中时,忠厚善良的母亲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还是那青翠的竹林,还是那洁白的山茶,还是那清香四溢的桂花,还是那片永不会融化的明月。母亲的呼唤仿佛还在山谷中回响,可是,现在轮到我噙着泪,轻声地呼唤着母亲了。

    ⑪母亲再也不会回答了,回答我的,是故乡的明月与青山。我想,人生不就是一连串的呼唤与被呼唤吗?而故乡,则是这深情呼唤的回音壁。

    ⑫哦,永远的故乡!

    ⑬哦,永远的呼唤!

(选自《2009中国年度儿童文学》,漓江出版社,2010年2月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