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星星变奏曲

下面两道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1)、如果你将对“中学生消费心理”问题展开一次校园专题调查,了解现在中学生的消费观,请你从不同角度设计两个问题采访你的同学,并在后面用括号注明调查目的。
(2)、初中要毕业了,学校即将举办“青春·未来”毕业晚会,如果你是晚会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开场白?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一台热播的绿色青春剧《最美的青春》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被剧中大学生在荒漠中植树造林奉献青春的事迹感动的同时,视线不由转向大学生们燃烧激情的地方——塞罕坝。

塞罕坝溯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塞罕坝之殇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①________(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塞罕坝涅槃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塞罕坝建场之初,缺粮少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医院和娱乐设施,来自四面八方的塞罕坝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几乎一无所有。

    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找到症结,并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使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

    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如今,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区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材料二:

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翰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二者②________(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300多年前,清王朝皇室将此地辟为“木兰围场”,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故事和传说。这里又是满、蒙、汉三族人民聚居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塞罕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与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年游客量控制在120万人次以内,尽量实现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递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材料三:塞罕坝旅游经济效益统计表

年份

游客人数(万)

提供就业岗位(万)

旅游直接收入(万)

2010年

38.5

0.85

3200

2013年

43.9

1

4300

2016年

55.9

1.8

6200

2017年

60.2

2.5

8500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