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外国诗两首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一个深夜的记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怎样理解“月光流进门槛”的“流”?
(2)、诗人在这一段中写了夜景中的那些景物?思考选取这些景物的用意。
(3)、“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这两句话交代了什么?
(4)、“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诗人把月亮比做什么?
(5)、诗中诗人写“河岸被山影压着”,在诗评中,作者却说“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这样的解释准确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儿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地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施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扬扬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 , 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释】①葑田;湖面为蒲等水生植物占满,而湖泊渐趋干涸。

(本文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