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外国诗两首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民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上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这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②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4)、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为人间谋天上事
                                                                                        ——从“嫦娥”三号的民用谈起
        ①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三号工程凝聚了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参研参试人员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的结果。在为嫦娥和玉兔叫好的同时,性急的公众想知道的是: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②事实上,在嫦娥携玉兔奔月之前,我们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它们若隐若现的倩影了!
      ③如今正是冬季,当你由寒冷的户外进入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时,会感受到阵阵怡人的暖意。而郭公庄站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的正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由该厂研制的两相流体回路就是嫦娥三号热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中央空调一样的作用,帮助嫦娥三号度过酷热的月昼和极寒的月夜。正是在航天热控技术的基础上,该厂形成了“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与传统冷冻站相比,年均运行效率可提高20%到50%,占地面积至少节省1/3,现场建设周期缩短4/5,且维修运输方便,使用寿命延长,可大幅降低系统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充分体现建筑节能。目前,“神舟北极”已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所有的民用建筑领域。
        ④已经民用的不仅有嫦娥的空调技术,还有嫦娥的动力技术。
        ⑤“嫦娥三号”被长征火箭顺利推上太空,其中就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提供的各种类型几十台发动机的贡献。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经过成果转化后,已深入你我身边。
        ⑥治理雾霾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煤化工、炼油厂及天然气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硫,火电厂、水泥窑炉等排出的烟气含有硝,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航天六院利用发动机燃烧技术,研制出硫回收、脱硝的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有效地控制了硫磺、硝等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六院还利用燃烧技术研制出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让火力发电中煤炭焚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不但不再污染土壤和大气,还能变为氧化铝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⑦火箭发动机核心装置是涡轮泵,六院利用涡轮泵技术研制出的森警式消防泵,只要一个人背着就可以高效率灭火,小巧、轻便,能及时防止森林小火酿成大灾。
        ⑧从发动机燃料中提取出来的比久,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矮化植株、抑制枝叶的疯长,让更多的营养用到花、果上,使花生、土豆长得更大。应用到花卉上,也使花朵更加繁盛美丽。
       ⑨发动机研制中的仿真技术,已被用来开发出智能供水泵站监控技术,能够监控自来水的流质、流量,及时诊断自来水的供应系统,及时发现二次污染、爆管等故障,控制前端,防止自来水污染与浪费,让百姓生活更正常、方便。
       ⑩利用火箭发动机上的流体控制技术,已研制出气垫悬浮运输系统,在汽车、飞机制造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重型产品搬运的作用,提高了组装的效率和精度。
       ⑪以上案例只是嫦娥三号技术用于民间的九牛一毛。青天有月来几时,无限风光在太空。中国,加油!
                                                                                                                                                          (选自2014年1月8日《经济日报》,有删改。作者余慧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田垄上的婴儿
                                                                                                 谢宗玉
       ①农事繁忙,母亲没法呆在家里。分蘖后的禾苗将要抽穗,是最需营养的时候,而稗草却在田里兴风作浪,疯狂地争夺基肥。相对禾苗而言,稗草似乎是永远的掠夺者,娇嫩的禾苗如娇嫩的婴儿,急需母亲那双慧手去扶弱祛强。
       ②到了田间,母亲用锄头在田垅上刨了一个小洼,再刨些茅草铺在上面。母亲用手压压,柔柔软软的母亲就笑了。母亲解下背上的婴儿放在洼中。田垄上一尺来高的野草,在婴儿的眼里就成了茂密的森林,婴儿很乐意生命中这种崭新的印象,他冲着草叶上闪闪亮亮的露珠直乐。
       ③半晌过后,婴儿第一声啼哭终于从田垅上嘹亮响起,几只野雀扑楞楞惊飞。母亲眉心一颤,失魂落魄地赶到田垅,踏得泥水飞溅。但母亲发现,除了草叶上的露珠已被燥热的日头吞噬了外,婴儿周围的环境并没改变,也没有什么危险因素潜伏。婴儿啼哭,是他已厌烦四周久无变化的环境。母亲叹了一口气,她洗净手,逗婴儿一会。但她才走开,A婴儿又嘤咛哭起。母亲一狠心,没再理他。狠了心的母亲似乎增长了不少力气,拔稗的速度加快了。
       ④而这时婴儿的哭声变得急剧起来,不再是哭一声停一下的那种,但母亲已无法回头,浑身的泥水已没有可供婴儿偎依的地方。何况悬空的日头已渐烈渐毒,悬空的日头已不允许母亲作无谓的逗停,婴儿这时需要的是回到厚瓦重木之下的家中,需要的是捧着母亲多汁的乳房吮吸。母亲只有尽快将稻田里的稗草清除出去,才可能满足婴儿的意愿。
       ⑤母亲的判断是对的。柯条所遮构的薄荫已挡不住日头下渗的热力,B婴儿满头大汗,哭是婴儿惟一的武器,哭声犹如一支支射出去的利箭,但却全都戳在母亲心头,对稗草和日头毫无作用,稗草依然挡住了他们回家的路;日头在继续恶化他们的存在空间。哭只能加快婴儿体内能量和水分的消耗,饥饿也因此入侵婴儿脆弱的身体。
       ⑥母亲的判断也是错的。母亲只知道白天的田垄极少有长蛇溜窜,即使有,也会被婴儿裂人心魂的哭声吓跑。但母亲忽略了两种小动物一牛虻和蚂蚁,就像忽略了自己双腿上吸血的蚂蟥。相对饥饿和热窒息而言,牛虻和蚂蚁这时是婴儿最大的敌人。小洼周围开始并没有牛虻和蚂蚁,是婴儿特有的体味引来了它们。牛虻六七八个在攻婴儿的上侧;蚂蚁数十上百在攻婴儿的下侧。它们选择的都是婴儿身体最柔弱的部分,也是婴儿的要害部位,譬如眼睛,又譬如阴囊。每叮一下,每咬一口,婴儿都痛得连心。C婴儿在拼命地哭,拼命地舞手,拼命地蹬足。婴儿像热锅里的一条泥鳅,像火炭之上的一个黑奴!
       ⑦母亲忍着被哭声扎碎的心,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母亲铁青着脸,一副誓死力拼的样子。母亲弯腰拔稗,直身甩稗,母亲的身影在稻禾和稗草间隐隐闪闪。一声声暗哼、一瓣瓣汗珠让千重万重的禾叶都为之微微闪颤。这时的母亲不再是除奸匡正的强者,而是误入敌群的困者。所有稗草都在她面前张牙舞爪,困阻她回家的脚步。这时的母亲只求能杀出重围,再去解婴儿之困。用力过猛的母亲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母亲在心疼婴孩,又在心疼禾苗,披头散发的母亲神志有些混乱,精神有些恍惚。
       ⑧烈日之下,村庄之外,田野之中,一场无声的混战就这样惊心动魄地进行着。毒日和稗草是母亲和婴儿共同的敌人。蚂蟥是母亲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尚不知道。蚂蚁和牛虻是婴儿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也不知道。母亲和婴儿是心连心的亲人,但他们无法互通信息,共同作战。婴儿太弱小,他不懂作战方法,他射出的哭声,于敌人丝毫无损,却扎碎了自己战友的心。母亲太愚朴,她只知道出门后干完一件事再回家,这是村庄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就像某种生命基因已种植在她的血脉之中,母亲不懂变更圆通。她不知道她本来可以带着婴儿逃离战场。
       ⑨就这样,母亲拔呀拔呀,婴儿哭呀哭呀。
       ⑩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这是一场接近生死的战斗。
       ⑪但在每个夏季,村庄之外的田野都会演绎着同样的战斗。
       ⑫不要担心战斗的结果。母亲是村庄祖祖辈辈的母亲,婴儿是村庄世世代代的婴儿。
       ⑬只要村庄一茬一茬鲜活地延伸下来了,母亲和婴儿就不会在战争中最终失利。村庄里的生命总会在星空下的梦夜返青。早晨起来,母亲和婴儿伸一下懒腰,就发现彼此又像夏雨过后那一枚枚舒展自如的树叶。
       ⑭农事依然繁忙。
                                                                                                                                                  (节选自《田垄上的婴儿》)

(2012•大庆)阅读《牛津大学的面试很“凶悍”》,完成下列各题

牛津大学的面试很“凶悍”

张达明

    ①儿子在学习上很勤奋,在上初中时就立下宏愿:以后如果上大学,非牛津大学不上!好在上天助了他一臂之力,2011年竟过关斩将一路绿灯,终于收到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

    ②对儿子进行面试的有三位教授。还未等他坐定,三位教授就异口同声问他:“你为什么要戴手表?难道你手机上没有显示时间的功能吗?”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儿子先是一愣,随即稳了稳神,脑子也急速运转开来:如果回答戴手表是为了掌握时间,答案肯定错误。因为全球顶级的大学,提问绝不会如此简单!那又该怎样回答呢?

    ④短短一分钟内,儿子就进入了角色侃侃而谈:“在英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工业革命总是在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比如,1769年,理乍得•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再比如,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这些无不与时间紧密相连。”他顿了一下,继续讲道:“由此可以推理到人际关系上。我认为,无论在我们中国,还是在英国,守时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契约,一个人如果连起码的时间观念都不具备,说明这个人很有必要提高自我修养,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用我们国家的话说主要有三:一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二是勤于实践,积善成德;三是严格要求,知错就改,做到‘慎独’。”

    ⑤正当儿子还要继续讲“目前世界存在哪些问题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考验”时,却听到三位教授热烈的掌声。其中一位教授说:“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得够精彩了,没有必要再深入阐述了。”这就是说,第一关已顺利通过。

    ⑥随后,刚才说话的那位教授端来一杯水,微笑着递给儿子。正当他伸手接杯子的一瞬间,中间那位年轻教授却不知从什么地方拿出一只皮球,趁儿子不备狠狠迎面砸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儿子的头上。好在儿子处变不惊,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接过水杯后,又轻轻放在茶几上,再慢腾腾地拾起滚落在脚下的皮球,对三位教授微笑着,趁他们不备,猛力迎面砸了回去,正好砸在刚才那位年轻教授的头上……

    ⑦儿子后来告诉我,他当时这样想,即便你们不录取我也没关系,但不能侮辱我的人格,而那一狠命反击,是让他们明白,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⑧但儿子想错了。

    ⑨当他砸中那位教授的一刹那,三位教授竟同时高兴地大叫道:“回击得好!”顿时让儿子如坠云雾之中。这时,只见那位年老的教授走过来,亲切地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祝贺你,你被录取了!”这话更让儿子不解。

    ⑩教授却这样解释道:“牛津大学所欣赏的,是敢于面对挑衅拍案而起的学生,而不是逆来顺受的无条件服从者。虽然你前面的问题回答得非常精彩,但重要的是在你被球击中的那一刻,你人性的本能在顷刻间暴露无遗,而牛津大学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换句话说,如果读牛津的学生不具备强烈的应对能力,即使门门功课都是A,但终究仍是唯唯诺诺的庸才,以后对社会的发展不会有大作为。”

    ⑪事情过后,儿子感慨地对家人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大雪

    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说到杀羊,在咱村里真是少见。我们地处汉江河畔,水美草肥,家家养羊,可自家很少吃,大都卖给羊贩子。要想很利索地杀死一只羊,还真是件棘手的事。

    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叉,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的白。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选自《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

阅读陈晓卿《爸妈的旅行餐》一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我爸是北方人,母亲则出生在南方,所以在主食的选择上,他们一直采取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政策:做米饭换了小火,母亲总会给我爸放进两个馒头;我爸蒸馒头时,蒸锅的中间是空的,为的就是给我妈蒸一碗米饭。我也真是佩服,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将近50年。父母这一代人从小穷惯了、饿怕了,养成了有好东西也舍不得吃的习惯。

    上次的东京之旅就是这样。临行之前,我特意跟他们交代,咱们是去旅游,是去享受,不是逃荒。结果等于没说,无论吃饭还是买东西,我妈都会打听价钱,默默地心算一番,再大声报出一个人民币的数字:“乖乖,一瓶矿泉水这么贵啊!”结果第二天再出去,我爸的双肩背包就变得沉甸甸了,拉开一看,里面是老两口连夜在房间冰箱里冷藏的凉开水,好几瓶!

    为了开导爸妈,第二天晚餐时,我带着二老一小去了涩谷一家专吃螃蟹的料理店。我们点了新鲜的蜘蛛蟹,还从刺身、寿司、烧烤、清蒸、奶油焗到蟹肉蛋羹等都点了个遍。我妈坚持全家要一只蟹就够了,我只好说:“一只?可能只够我那个大胖儿子吃的。”于是,我表面上只要了一只,私下又偷偷要了一只。

    很快,儿子的面前就摆满了空壳,而父母面前的盘子里还是最开始夹过去的那条蟹腿。他们很夸张地比画着进食的样子,食物却不见消耗。我有些急,剔好了一个蟹螯放到我妈的盘子里。“你真不知道我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的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我妈说着,把蟹螯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传给了我爸。我没说话,又剔干净另外一只递了过去:“这和你吃过的梭子蟹还真不是一个味儿,尝尝嘛。”说完,我继续伺候我们家少爷吃喝。待我转过头来,发现新剥的蟹钳子又出现在了我爸的盘子里。老爸二话没说,一筷子又把肉还给了我妈。就这样,我几乎每次抬头时,那只蟹螯都会变一个位置。这是我第六次来日本,之前的五次,这里的美食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这次,无论是拉面、烧肉还是刺身,都让我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回到北京后,儿子在父母那里住了几天。接他的时候,我问:“有没有发现爷爷奶奶最爱吃什么呀?”儿子认真地想了半天,肯定地说:“剩菜。”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子弟江湖客

余光中

过了半个世纪再加一年,我终于回到这六朝故都,逆着时光隧道回到此生的起点,心中怦然激动。

车上,看着窗外的街景,一切都在真幻之间,似曾相识,可惊又可疑。南京见我,只恐亦难相认吧。玄武湖的明眸能穿透我的白发,认出当年的黑发少年吗?我见钟山多妩媚,从东晋以来便如此多娇,但钟山见我岂亦如是?

沿熙攘的中央路长驱北上,我们到了一栋双管电梯齐上的圆顶高厦——玄武饭店。管有如平地登仙,将我们吸上了天去,整座南京城落到我们的脚底,连同街道市声红灯绿灯。落下去,只为腾出十里空旷,秋高气爽,紫金山似乎在接受我们觐见,玄武湖佩戴着翠洲与菱洲的螺髻黛,娇嫩翠秀。这一惊艳,安排得恰到好处——童年镜像跟我捉了半世纪的迷藏,遍寻不见,此时,猛跳出来跟我打了个照面。一惊,一喜,一叹,我真的是回来了。

其后三天,乡愁怯怯,我一一回瞻孩时熟悉的名胜:夫子庙、燕子矶、栖霞寺……半世纪来,这些早成记忆的坐标、梦的场景。但最能安慰我流离的魂魄的,是玄武湖与中山陵。

当年,父母常牵我甚至抱我来玄武湖上,摇桨荡舟,饕餮田田的荷香,再用手绢包了熟菱角,去咀嚼波光流传的六朝余韵。这一切,渗进我的记忆之根。

后来进了金陵大学,每逢课后兴起,就骑车向玄武门驰去。不消一盏茶工夫,我们已浮沉在碧波上了。越过风吹鳞动的千顷琉璃,西望是明城楼,层砖密叠,雉堞隐隐;东望是紫金山,阴晴殊容,朝夕变色。天文台的圆顶像众翠簇拥的一粒白珠。九州之大,名湖自多,但如玄武湖这泓湛碧,倒映着近湖的半城堞影,远处的半天山色,还是少见。

我是南京的孩子,这盈盈湖水颇有母性,深婉与安详,温柔了我的幼年,妩媚了我的回忆。

至于父性呢,该属紫金山了,尤其是中山陵。登高临风可怀古,此处青山好埋骨。今人墓有中山陵、谭延闿墓、廖仲恺与何香凝墓,古人墓有明孝陵与常遇春墓。但孩时印象最深,而流浪在海外孺慕最切的,是中山陵。

我去登临。本已走进侧道,树阴疏处隐隐窥见陵貌庄严——我忽然觉得这样太草率了。五十年后终于浪子回家,应虔诚些。于是我们原路退回,从巍峨的牌坊起步,一路崇仰上去。

小茅山坡势缓缓上升,琉璃青瓦的陡斜屋顶覆盖着花岗石砌的白壁,陵门上去是碑亭,更上去是祭堂,肃静而高洁,那气象层层叠叠,把中山陵推崇到顶点。人造的是白石青瓦的严整秩序,神造的是雪松水杉的郁郁生机,天人合一,标举一种恢弘的意境。

从陵门起步,三百九十二级花岗石阶,天梯一般把朝山的人群一级级接引向上,去攀附高处长眠的或许是仍未瞑目的灵魂。石阶宽敞,可容数十人并肩共登,更添天下为公的气象。或许有意把整座石陵谱成一首深沉的安魂曲,用三百九十二琴键来按弹,按的是朝山者不绝于途的虔敬脚步。想当年那个小学生,在女老师带领下也曾与群童推挤着踏过这一长排白键。但那首安魂曲究竟多深沉,却要经历过五十年的风吹雨打,从海外归来才能体会。

长风千里,吹不去这欲断且续的秋魂桂魄。但是几时啊,我不禁自问,你才能把桃李的青苗栽在江南、种在关外?

二〇〇一年十月于高雄西子湾

(选自《金陵子弟江湖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