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

    陈旭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两道考题。第一道考题是这样的:

    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即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都齐刷刷地回答“能!”

        过了一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

        还有一个故事讲道,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又出了一道难题,让他们每个人沿着一垅麦田向前走去,不能回头,摘到一束麦穗,看能不能搞到最大最好的。

        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的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骛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勿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苏氏的两道考题,第一道启发人们,成功在于坚持,坚持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坚持又是最难的事,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柏拉图坚持做到了,他后来就能成为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做到了这一点,他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这应当说是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

        苏氏的第二道考题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出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千万不要左挑右挑,挑花了眼,挑走了神,其结果事与愿违,高不成低不就。

        凡事讲起道理来好说,真正办起来总有一定的距离。“坚持”和“选择”,看起来是两码事,实际上又有着协调统一的一面。坚持是对一个人意志和品德的考验,选择是对一个人洞察力的检验,选择离不开判断与比较,离不开对自身的定位。只有志向明确,深思熟虑,选择才可能正确,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个人只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谨慎为其定位,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成就大业,就不会那么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限35字。
    【答案】
    (2)这两道考题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考查学生?
    【答案】
    (3)作者把这两道考题放在一起,这两道考题之间有联系吗?他希望通过这两道考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4)对于苏格拉底的第二道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两种答案外,你有没有更好的答案?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说“有”,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借用一些现代工具来解决。开动脑筋吧!
    【答案】
    (5)柏拉图:“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6)你人生的“麦穗”是什么呢?九年级的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一定有怎样去摘取“麦穗”的思考。写出来,好吗?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澈的声音(包利民)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奶奶的月饼不见了

           温奶奶在副食店称了二斤月饼。售货员用脆黄的纸,将月饼包成了两包,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个麻花劲儿,递到温奶奶手里。小小的店,有人一次买二斤点心,是大主顾了。

           温奶奶出了店。见远处沥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侧身,半背着脸,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那口子随着人走动的步幅一张一合,有的时候裂口合到了一处,里面有什么就看不大清楚了。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温奶奶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一块月饼能让嘴里甜半拉多月,哪样点心有这般经吃?

           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公路边的甲男眼尖,觑见纸包里褐黄色的齿轮说。

           “我吃月饼可不论时辰。想吃就吃。”温奶奶得意地说。心想你小子可没说到点上。

           “你这个人,真是糊涂。别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饼,奶奶是天天过八月十五!”乙女说。

           温奶奶赞许地看了这小媳妇一眼,心里说,人俊心也灵,这还差不多。但又稍存遗憾,还没说到根本上。

           就在温奶奶心里埋怨大伙怎么都这么笨的时候,丙男茅塞顿开,大声说:“温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儿,又给您汇钱了是不是啊!”

           这就对喽!温奶奶展开青筋毕露的手,托着月饼包说:“可不是!要不哪能买月饼!大伙尝尝吧!”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人们赶紧闪开。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别的几个还好,眼见得划着弧线散在近旁。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载重卡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扑起团团烟尘。月饼在车前迫不及待地逃着,大轮子与小轮子的距离越来越窄了,就要追上了,大伙瞪大了眼,不错眼珠地看着……

           待那个庞然大物驶过,公路上早不见了那个月饼。大家就替温奶奶可惜。温奶奶自己也可惜。

           家穷的丙男腼腆地说:“温奶奶,压碎的月饼您就不要了吧?我家孩子多,就把碎渣子扫回去,让孩子们也尝尝月饼。”温奶奶慷慨地说:“都归你啦!”嘴慢的人就恨自己怎么没说在前头,只有袖了手,跟了丙男去看月饼。心想碎成粉未才好呢,大家都吃不上。

           人们走到近前,见乌青的柏油路平平坦坦,没有想象中砂石样的碎碴。心想载重车就是厉害,单是车轮卷起的风,就把恁大一块月饼吹得连沫都不剩一星。

           别人就心满意足地走了。丙男不死心,心想怎么也得留下点什么吧。他在公路上走来走去,突然发现某块地方比别处低。他蹲下身,半跪着腿,用双手胡噜开浮面上的尘土,一个碗口大的路疤出现了。他索性趴下,用手指沿着周边清了轮廓,又撅着屁股鼓足腮帮用力去吹,土飘起来,又落下。一个黄灿灿亮闪闪的月饼,完整地露出脸。它镶在沥青中间,好像一枚金色的勋章。

           丙男赶紧用土把月饼盖上,若无其事地回家。晚上才来把月饼挖回去,掘月饼时颇费了力气,工具也不称手。后来还是他老婆想起家里还藏着几根江米条,说是等孩子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好填他嘴里哄着玩。孩子虽有几次哭得像要断气,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江米条就节省下。现在找出来当撬杠,真是极好用的,一下就把月饼撬出来。

           全家当时就分吃了,先吃的月饼,后吃的江米条,味道真好。

                                                                                                                                                                           (节选自毕淑敏的《月饼的故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讲课。而给了它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讲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只要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季节的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以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呼呼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l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