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荣誉的帽子》,完成问题。

荣誉的帽子

明飞龙

    ①读过一则这样的外国故事。

    ②在一次残疾人运动大会上,有三个特别的人来报名参加游泳比赛:一位失去了双腿,一位失去了双臂、一位双腿双臂都失去了。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问他们怎样游泳,一位说用双手游泳,一位说用双腿游泳,当问到那既没有双臂又没有双腿的人时,他笑着回答:“我用耳朵游泳”。

    ③按照规定,他们分别进行了试泳,成绩都不错。特别是那位既没有双臂又没有双腿的选手,因为长时间的锻炼,他那两只耳朵像两片船桨,强健而灵活。因此他那失去四肢的躯体犹如一条破浪而行的鲨鱼 , 速度远远超过前两人。人们都私下里传说,一项伟大的纪录将会在他身上诞生。

    ④人们渴望的比赛终于到来了,整个运动场都挤满了人,因为人们都想目睹那位失去四肢的选手的风采。当失去四肢的那位选手出现的时候,整个会场一片山呼海啸。发令枪响后,运动员如一条条鱼钻入水中,向前推进。人们看到的只是浪花四射,谁先准后无法看清。结果出来了,失去双臂的人获得冠军.失去双腿的人获得亚军,但人们渴望的英雄——一失去四肢的人,却没有出现。

    ⑤后来,人们发现他已被淹死在游泳池里,头上戴着一顶漂亮的游泳帽,遮住了他那神奇的耳朵。原来,按照游泳场的规定,比赛前,在参赛的选手中有一人能戴上一顶象征着荣誉的游泳帽,他就是根据观众的意向选出来的人们公认的最有可能成为英雄的人。

    ⑥然而,英雄却被一顶象征荣誉的游泳帽杀死了。

    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身处困境时进行不折不挠的奋斗是比较容易的。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去奋斗;没有手的时候,可以用腿去奋斗;没有手没有腿的时候,还可以咬紧牙关用耳朵去奋斗,或许也就能反败为胜。但我们历经坎坷,走出困境,踏上平坦大道时,却没有获得意料之中的成功,有时反而走向了失败和灭亡。“凶手”是谁?“凶手”就是头上戴着的帽子——那些海市蜃楼般的荣誉。因为这顶荣誉的帽子,我们就像那失去四肢的泳者被掩住了耳朵那样,失去了原有的清醒,忘掉了自己在困境中产生出来的本领。

(1)、第②段写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问,“小心翼翼”体现了接待人员怎样的心理状态?
(2)、第②段写失去四肢的泳者“笑着回答”,“笑”体现了泳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3)、第③段划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你能换用一个比喻句吗?
(4)、失去四肢的游泳者的死因是什么?你能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本故事的寓意吗?
(5)、试对本文的写法作点评论,自选一角度,说清楚即可。
(6)、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正是你自信的条件却导致了你的失败?请描述一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⑪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⑬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壶口,壶口

莫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⑥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⑦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⑧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需要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⑨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⑦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