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地下森林断想

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 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现代文阅读

阳光与流感

①为什么冬季流感会大规模爆发并危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

③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至后的那个月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会致人于死地。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大约100万。

④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但此后持续不断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今天,一些研究再次证明辛姆普森的流感季节性理论,而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的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的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比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和克拉斯诺达重复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接种了流感灭活疫苗的年轻男人在冬至后的冬季出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是他们在夏季时的8倍。这可能是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晒太阳少,而在夏天晒太阳多,因而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的缘故。

⑥而在印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每毫升 10毫克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20倍。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多项流感研究回顾也说明同样问题,如果人们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鳕鱼油,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成年人以每日正常剂量服用鳕鱼油4个月以上,可减少50%的流感发病。

⑦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比如,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的身体就会制造出约2万国际单位(500微克) 的维生素D。这种生产维生素 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同样,维生素D在免疫上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⑧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为,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方对照研究来证实。同时,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是有很多相关因素的。美国纽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德温·基尔本认为,冬季让人置身于许多与流感相关的因素中。比如,相对低的湿度形成了流感病毒最容易藏身的气溶胶,而且在户内的密集人群和设施中易于传播。即使在实验室中对小鼠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如拥挤和湿度,小鼠的流感也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季节因素,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传播。

⑨但不管怎样,如果针对流感在冬季发生的几个要素来预防,就可能较大减少流感的发病。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既补充维生素D,又帮助杀毒),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跟我登上“雪龙2号”破冰船

①“雪龙2号”是一条以极地水域科学考察为首要任务,兼具极地考察站后勤物资运输能力的“绿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于2019年7月11 日在上海正式交付,当年年底被编入中国第 36 次南极考察队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自此,我国极地科考进入“双龙探极”新时代。

②“雪龙2号”总长122.5米,排水量约1.4万吨,满足包括极区在内的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需求。作为一艘现代化的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最为令人关注。“雪龙2号”是全球首般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艏向破冰时能以 2~3节船速连续破 1.5米厚的冰加 0.2 米的雪;艉向破冰可在 20 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中不被卡住,可实现冰区快速掉头。这意味着“雪龙2号”具有更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的极地考察区域,并延长在南极和北极的考察时间。

③“雪龙2号”拥有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机舱、智能船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全舟共安装设置了 7 000 多个智能感应“神经系统”。这套智能化平台可以对内、对外收集信息,优化船体功能,也可以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气取、交换和展示。机舱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主柴油机、发电机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记为船舶操作提供决策建议,提前发现船体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并实现船舶和科考认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

④“雪龙2号”续航力2万海里,载员90人,自持力160天。由于安装了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并配备两套动力定位系统,可在6级风、1.5节流速时满足漂泊调查作业要求,通过船上电力推进器、艏艉侧推协调配合,船艏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可以动态克服风、浪和海流,使船“稳如泰山”,实时地把船稳定在需要的位置和方位,满足大型科考设备的位收放要求,为定点的科学考察提供精准的位置。当遇到坚硬高大的海冰冰坝时“雪龙2号可以利用艉向破冰能力,船艉的螺旋桨就像“粉碎机”那样,将冰脊下方的冰块“掏空”,帅气地原地掉头,在冰区航行和作业时可以做到“闪转腾挪”,机动性表现更强。“雪龙2号”随船还配有一架莱奥纳多 AW169 型直升机,用于承担寻找冰区航道、应急救援、人员运送、远距离看和物资吊运等任务。

⑤ 作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雪龙2号”科技含量更足,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诸多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利用配备的各型绞车、吊架、海底取样器、温盐深仪(CTD,一种用于探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等信息的探测仪器)、声学设备、水下机器人等,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生物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和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船上配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可以对现场采集的数据和样品进行分析、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极地科考中,科考队员进行取样调查和布放海水探测器的时候都是站在船边,安全隐患很大,如果船边浮冰太多,取样器甚至无法下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雪龙2号”建有一个160 平方米的月池车间,设置一个约 10平方米、直通海水的“井口”这个“井2”被称为“月池”,科考仪器设备可以从这里直接入水,即便是 100%海冰覆盖的海区也能进行采样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雪龙2号”还在甲板上配备了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室,可提高海洋科学考察的机动性。同时,随着破冰能力的增强,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和保温设计也更好,可以把原有的仅限于夏季的考察延展到春季和秋季,有利于更加系统掌握极地海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煤有话说

从远古走来

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几亿年前吧,我记得我属于一棵高大树木的树干。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那是一株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丰茂的植物使得距今约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也就是在这漫长时期的某一天,我的本体植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轰然倒下,我也就成了森林底层众多腐败植物组织中的一员,被埋了起来。

我的身体开始慢慢腐烂、碳化,渐渐变黑,不知道过了多久,岩石中的矿质开始侵入,我慢慢地开始变得像石头,变成了褐煤。褐煤是煤化程度比较低的初级煤,很软,燃点也很低,一旦挖出来很快就会风化,甚至有自燃的可能。褐煤主要作为发电厂的燃料,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催化剂载体、吸附剂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进一步石化,变成了烟煤,最后变成了坚硬的无烟煤。或者说,是一块含碳量很高的植物腐殖化石。

推动工业革命

至少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我们啦,那时还有一些人把我们做成亮晶晶的首饰、器物什么的,煤也可以是黑亮黑亮的哟。不过,我们真正发挥力量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由于开采容易、价格低、燃烧热量高,我们很快就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力燃料,在冶铁工业中也被用来代替木头提供碳源。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我们的应用也扩张到了全世界。

我们为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雾霾,当然,现在有了更科学的提法,叫PM2.5。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虽然会不好意思,但是我们本身不是纯碳组成的,里面有不少硫、氮之类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物质也会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雾霾。所以,很多人说我们是“不干净”的能源,嚷嚷着要放弃我们,真是让我们心里好难过啊。

科技助力绿色用煤

不过细想想,这事不能完全赖我们啊,明明是你们人类利用我们的方法也太粗放了一点吧?往炉子里那么一扔就不管了,烧煤有烟,难道烧木头或者原油就没烟了吗?为啥利用原油之前要提炼,我们煤就要直接扔炉子里?所以,如今的解决之道,是如何绿色用煤。

实际上,利用科技助力保护环境,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虽然火电厂消耗了大约一半的燃煤,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执行,中国95%的火电厂已经应用了对我们的各种处理技术,包括脱硫、除尘等工艺,使我们变得“干净”,实际排出有害气体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多。

在西方国家,“清洁的煤”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例如美国还发起了“未来发电项目”。这个项目正在试图建立起这样一种煤电站:首先将煤气化,然后从中将硫等元素分离出来,作为其他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里面九成的汞也被分离出来,其余的有害金属则转化成无活性的固体矿渣。

看来,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煤还是有希望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甚至完全不输于天然气。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数据揭秘 9 月台风破坏力有多强

①每年八九月是我国的台风活跃期, 从生成和登陆个数来看, 8 月最多,9 月次之。 根据 1991 年至 2020 年期间气象大数据统计, 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每年 8 月份平均生 成 5.63 个台风,为全年最多月份,9 月平均生成 5.03 个,为第二高产月。从登陆情况看, 9 月平均有 1.6 个台风登陆我国,仅次于最活跃的 8 月和 7 月。那么,    这个时期的台风有 哪些特点?在台风来临前,居民需要做哪些准备?台风来临时如何避险?

②虽然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不算最多,但是这时候更容易出"狠角色"。统计显 示,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里,登陆时达到强台风及以上级别的占比高达 26.2%,超过其他 月份。为何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如此强呢?原来,从春分节气开始,太阳直射点从 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加热了北半球热带海洋,海水热量不断累积,通常 8 月至 9 月海 温达到最高,海温高有利于台风生成和能量增强。此时台风绝大多数生成在西北太平洋 洋面,距离陆地远,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往往生命史也普遍较长,利于台风强 度的发展。此外, 8 月底至 9 月初,冷空气开始活跃, 气压梯度增加,台风中心附近风速 加大, 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所以, 这一阶段强台风或超强台风出现概率更高。

③9 月台风的"狠"不仅体现在台风强度上,灾害影响也可能升级。这是由于秋季冷空 气逐渐增多,台风更容易遇到冷空气,     “秋台风+冷空气”是个可怕的组合,两者联手 往往会激发出猛烈的降水,从而导致更大的灾害。

④以 2016 年第 14 号台风"莫兰蒂"为例, 它登陆厦门后, 一路向西北方向挺进,风 雨云系波及福建、广东、江西、浙江、上海、江苏等 11 个省市, 多地狂风大作, 暴雨成 灾。厦门全城电力供应基本瘫疾、全面停水,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据统计,"莫兰蒂"共 造成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375.5 万人受灾, 44 人死亡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 316.5 亿元。 "莫兰蒂"成为 1949 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也是 2016 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⑤我国作为一个多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 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 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 以应对生龙活虎的台风。在台风来临前,居民要及时 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报预警信息; 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 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 的居民,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 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⑥台风来临时, 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你在外面,千万不 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 应立即收 起帐篷, 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 雨。

⑦此外, 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对我国沿海地区来说,台风降水是盛夏时节补水的 重要来源。对于台风,我们尚无法干预它的形成和移动。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地科学应 对,趋利避害, 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刊载于 2022 年 9 月,有删改)

阅读

垃圾分拣,交给人工智能

王宝会  周涛

①将更先进的技术和算法搭栽进机器,使其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标准自动将物品或数据分类、归类或排序,这就是智能分拣。垃圾智能分拣系统包括智慧分拣机器人、智慧垃圾分类箱等。它们协同工作,共同为垃圾“导航”。

不知疲倦的垃圾分拣机器人

鱼鳞、鱼骨头是湿垃圾,蛤蜊壳、湿纸巾是干垃圾,没完的奶茶需要把吸管、纸杯、珍珠、奶茶分别倒入不同的垃圾桶……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想要准确找到它们的“家”,并不容易。这时,一个个小“瓦力”(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地球上最后一个垃圾处理机器人)来到我们身边。

③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大脑”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帮助下,它们通过前端的内置视觉系统,能够像人一样对垃圾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精细、高效地完成分拣任务,实现垃圾分类自动化处理。它们还可以通过共同搭载的云端“大脑”,与“同事”相互学习,各地机器人之间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智能提升的。

丢垃圾也能得数据

④智慧垃圾分类箱上也配置了特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当我们把垃圾投进分类箱时,它便开始工作了。分类箱会自动扫描垃圾的特征,并将数据传输到智慧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平台。

⑤将获得的垃圾分类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政府和相关管理者便获得了决策参考。通过数据分析,管理者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量、回收量和再利用率,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政策和措施,指导、优化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如此,智慧垃圾分类箱还有自动称重、自动积分和自动提现等功能,当居民投放垃圾后,系统会根据预设的积分方案给予投放人员相应的积分奖励,激励大家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更高效,更准确,更聪明

⑥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分拣,智能分拣能大大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避免分类错误,确保垃圾被正确归类,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提供有力支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⑦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分拣技术将不断升级优化,通过引入更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它的识别准确性和处理效率。智能分拣技术不仅适用于垃圾分类领域,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倒如,在物流行业中,它可以用于分类、分拣包裹和货物,以提高物流处理效率。

④未来,智能分拣技术会与垃圾回收技术相结合,以形成更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从垃圾分类到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环节,都将有人工智能的身影。随着智能分拣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垃圾分类站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3.09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