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试卷(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2015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在伦敦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予课堂年会开幕式,并与安德鲁王子共同为全球第l 000所孔子课堂——奥特利尔中学孔子课堂揭牌。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横线上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针对这种情况,孔子采取什么措施突破了这种限制?
(5)、材料三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