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广东省罗定市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十余岁1    然则天下之事2    石性坚重3

    【答案】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讲学家的结论是错误的,是因为他没有根据实际出发,只是凭自己的主 观判断。 B .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他以多年经验总结,因此他感到无比自满。 C . 这篇短文写了四种不同的寻河兽的方法,从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 发,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D .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8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②,月白如昼。沙③当洞庭青草④之中⑧,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⑥、瑶台⑦、广寒之宫⑧,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檃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③沙:指金沙地。④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⑤当⋯⋯之中:处在⋯⋯之间。⑥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⑦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⑧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