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2017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④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嗣:子孙后代。②《三坟》、《五典》:古书名,此处代指古代经传。⑧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振古:自古。⑤舌耕:靠教授学生谋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观  无从致书以      岳阳楼之大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B、负  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若  烨然神人     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奉  不知口体之不若人也      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语段(一)中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由“门徒来学,不远万里”这句话,你会联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求学的哪个场景?(用原文语句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潜浮
        ①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②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③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④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⑤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⑥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⑦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⑧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⑨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⑩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⑪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⑫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⑬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⑭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⑮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⑯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⑰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⑱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⑲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⑳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