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音乐之声(节选)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①,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1)、在争论的过程中同意玛丽亚做修女的代表人物是在争论的过程中不同意玛丽亚做修女的代表人物是院长的态度是

(2)、在“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这句话中,划线的词和前面的“异教徒”意思一样吗?在这里应怎样解释?模仿这种形式造一个句子。

(3)、下面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结构上:

语气上:

情感:

(4)、院长在嬷嬷们争论用了两个比喻:“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这种比喻叫

(5)、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6)、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将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作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者的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⑪……

    ⑫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 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 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 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 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 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 “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 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 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①周一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就要开始了。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

       ②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嘱咐我,一定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我感激的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③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④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赞许的表情。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⑤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⑥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平的,就为了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学生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以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⑦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

       ⑧“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完;冬天一下雪,半夜就得起来扫雪。妈妈的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⑨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秋天里,他每天都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⑩安锐举起那张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得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的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⑪“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⑫我哽咽着微微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学生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⑬十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8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阅读《与父亲博弈》,完成下列小题。

与父亲博弈

羽毛

    父亲生日将至,给他买点什么呢?

    父亲来这里三年了,背井离乡,只是为了照顾我的生活。亲恩比天大。别人的父亲会打牌,会抽烟,会到处游山玩水,会去广场跳舞。他一样不会。他几乎没有嗜好,除了劳动:成天忙忙碌碌,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像一台永不疲惫的机器。

    父亲不仅过分勤劳,而且过分节俭。

    有多节俭呢?如果他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午饭都舍不得吃,顶多在街上买一个两毛钱的馒头。他宁肯胃疼,也不愿花钱心疼。他从不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总是拿着针线盒缝缝补补。

    这跟他有没有钱无关。这种节俭起初是不得已,后来是习惯,现在已经深入骨髓,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父亲在农村长大,17岁丧母,作为长子,他和他的父亲要用几亩薄田来养活五六个弟妹。吃饭时,最小的弟弟在饭桌上掉一粒米,就得挨上一耳光。草根汤、地瓜粥,一吃十几年,吞噬掉孩子对美食的想象、对美的向往,胃和品位都在贫穷的溃疡里先天发育不足。后来他奋发拼搏,开店赚钱,送孩子上大学,盖起了四层的小楼房。但无论生活境遇怎么变,他只是愈加勤俭。

    这种勤俭就像压榨器,把父亲几乎压榨到只有一个核:只干省钱的事和挣钱的事,只花万不得已的钱。他从不想尝试美食、华服或者欣赏美景,只欣赏钞票本身的油墨味。

    我周末要去公园玩,他会说,我们以前从没有周末!门票还要两元呢。我提水果回家,他会说,我们小时候没有吃过水果,这水果比菜还贵!……

    我说,拜托,爸爸,你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金融风暴,消费也是爱国!

    父亲眼睛一瞪,说,时代再怎么过去,我都是你爸爸!小辈都得听长辈的!

    我闭口。

    多次“战争”下来,父亲有所软化,不再用节俭的标尺要求他人,偶尔也去逛公园,给我买冬枣买核桃,但对自己仍旧一毛不拔。好像全天下的人,就属自己最不重要。

    这次父亲的生日,我不会放弃尝试。

    前几年的尝试,都失败了。

    头一年,我给父亲封了个红包,父亲原封不动地把钱又存了回去。

    第二年,我给父亲买了双品牌布鞋,父亲至今没有穿过。问起来,父亲就说,今后回老家再穿!

    今年,我想好了,就给他买个泡脚的木桶。他总是脚后跟疼,慢慢就爱上了用热水泡脚。我看过中医书,脚后跟疼是肾虚的表现。要带父亲去医院,他坚持不去。

    那就买个木桶吧。我在网上查询,又去店里考察,买了一个香柏木浴足木桶,228元。这和父亲的付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只要父亲身体舒泰,钱算个啥。

    我把沉重的木桶提回家,放到他的卧室。父亲回家后,视而不见。我嬉皮笑脸地问他喜不喜欢。他冷着脸说,我今后都不泡脚了成不成?

    这是冷幽默?不,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到底没有用那个古色古香的浴足桶,依旧用边缘破损的塑料盆。我到底无法用物质来取悦父亲,只能用而立之年的顺从来回报他的付出。

    有些无奈……下个月,我准备去买一套新一年的公园门票,这样他不能不接受吧?

    成千上万的礼物,总有一件会适合我亲爱的父亲。日子越来越少,但我还来得及想尽办法,稍稍补偿父辈过分辛劳的岁月……这也是一场博弈,将屈服于绵绵不绝的尝试、耐心和爱。

(选自《读者》2010年第6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亦有道

佚名

    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一体一一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背后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家世显赫,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其祖上颜之推。颜真卿中年时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作为平原太守,他率先起兵,高举讨逆大旗,一家三十余口,先后殉国。

    安史之乱平定,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写下了震烁古今的《祭侄文稿》。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文,居然写得那样奇崛雄健、浩气充盈,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极具象征性,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像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国人的视觉联想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家学派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在此,他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并告诉他的后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要先学习他的做人。

    古代书法的精神,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精神。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与千古人同此心的东西。我以为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注】①鲁公,指颜真卿,因为他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