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04年,画家张中和办起了深圳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学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后来,在他的拉动下,小学教师、餐馆老板,也在梧桐山开办了自己的私塾。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学爱好者汇聚这里,租民房,挂上学堂的匾额。梧桐山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山村,一跃成为民间国学教育的重镇。

    张中和喜欢南怀瑾描绘的读书画面﹣﹣“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喊破好喉咙”。培养这个时代的圣贤之人,是张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来都没改变。”梧桐山最辉煌的时候,一所所学堂像雨后的蘑菇般纷纷生长,堂主们互相鼓励:“以后梧桐山的圣贤,得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啦。”

    鼎盛时,近千名孩子放弃了体制内的学校教育,在梧桐山读经诵典。《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学生们朗朗而读,喁喁而诵,在一遍遍地记诵中,将圣贤之言装进脑子。

    自2004年第一间私塾开办,这场投注无数人心血的教育实验,已经持续十年。在京、沪、浙,乃至全国各地,私垫、学堂、读经联谊会等已超过3000所,影响了上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

    但是,今年,张中和的学生只有最多时的一半。出现同样状况的私塾不在少数。原本期望的教学效果没有出现。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家长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若想重温,只剩吞吞吐吐和自找难堪。这是因为,学生从小只是跟着老师一遍遍复读,就和唱歌一样,听熟了就能唱,但既不认识音符,也不了解意思。

    很难说之前没有人察觉,这更像是一个终于耗尽耐心的故事。“当时家长就‘反’了。”在某一家学堂,十几个家长,接走了自己的孩子。

    对私塾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失去了每个学生5万到10万不等的学费,这一年倒闭的私塾就有十来所。

【材料二】

    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如今却以“变味儿”的形式继承。有学者忧虑地指出,如今的孩童齐背古书,不过是填鸭教育的翻版,而高收费的国学班试图隔绝外部环境,将学生们置于一个“仿古”的时代,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精粹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国学热”背后隐藏的相关机构的急功好利,才将社会的“浮躁”又推动了一把。

【材料三】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有删节)

(1)、结合以上材料,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私塾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危机,而且高收费的国学班也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 B、《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并不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我们要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给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 C、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D、很多搭车“国学热”的机构并没有达到最初声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2)、材料一是一则长篇新闻报道的节选,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材料三,划线句子引用了庞朴的话,有什么作用?
(4)、结合材料三,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藏起母亲的秘密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寒问暖,唠唠不停,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可见她心中的急切。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感觉还好,就是没有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去给你包,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芹菜饺子!”
说完便起身拉我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包饺子的时候,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
      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于是我也去了。
       把外婆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母亲已经吃开了。母亲笑着说:“嘴巴实在馋了,干脆吃了。”我看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三两个饺子了。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还是吃下东西了。
       接下来的几餐,母亲依然病重,但食欲却变好了,总是把姥姥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第二天晚上,我留下来陪母亲。母亲在一旁看书,而我坐在桌前写东西。
      此间,一个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母亲的病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拖出来一看,我满脸惊讶,竟然是一大袋饺子。
       我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我塞回去,红着脸说:“待会你拿去扔了,不要让姥姥看见了。”
       我问:“饺子你都没吃呀?”
       母亲叹气说:“我点滴食欲都没有,哪吃得下呀?不要让姥姥知道了,她知道我没有吃,会很担心的。”
    “你没食欲,那你还叫姥姥包饺子干什么?”
    “你姥姥千里迢迢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我生病,会很伤心的。知道不?”
       我顿时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饺子来到病房后院,扬手一挥,饺子被隐没在黑色的夜里。秘密已经被我藏起来了,但是我知道有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都市心情》2005年第5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写奥林匹克新纪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侧记

       新华网吉隆坡7月31日电(记者林德韧汪涌高鹏)  7月31日的吉隆坡会展中心见证了北京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将在2022年迎来奥林匹克的又一次绽放。

       从2001到2015,跨越14年之后,北京再度申办奥运成功,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书写新的一页,2022年,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北京对奥林匹克的渴望和向往,不变的,是中国作为大国的从容与担当。

       聚焦北京,奥林匹克新风貌

       夏天的吉隆坡气候宜人,矗立在会场旁雄伟的双子塔标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北京申冬奥代表团衣着整齐,庞大的队伍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大家的自信与轻松写在脸上。望向窗外,当地华人拉起了助威横幅,举起了舞狮,壮观地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为代表团的陈述加油鼓劲。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国际奥委会诉说着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意义:“今天,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旅程中,将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会,为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可持续的冬奥会,全面实践《奥林匹克2020议程》,不仅给中国带来积极改变,也让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节俭的冬奥会,不但保证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最高水平,而且把奥运遗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奥运会的积极影响更加深远。”陈述在热烈的氛围中逐步推向高潮。

       在一段视频中,姚明身着冰球服,在被小选手攻破球门后做出无奈的表情,这引得全场哈哈大笑,给紧张的会场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氛。事实上,无论是在会议开始之前的媒体采访还是陈述时的演讲,还是结束之后的记者访谈,姚明都是焦点之一。作为代表团中的“第一高度”,姚明一直在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奥林匹克与北京再度结缘的神圣时刻,他也参与到了其中。

       与他并肩站在讲台上的是身怀六甲的杨扬。中国冬季运动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她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拿到的两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参加冬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我真的是在站着,”杨扬对于姚明身高的玩笑逗乐了同样站在旁边的冬奥名将李妮娜,也逗乐了许多委员,轻松的心态由此感染到了讲台下。

       代表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北京,我们准备好了!

       选择北京,奥林匹克新契机

       这注定是一次不平凡的投票。

       陈述结束后,2022年冬奥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茹科夫给了两座申办城市最后的点评,另外他也提到了关于阿拉木图的一些更新的信息。针对评估报告中对于住宿方面的疑问,阿拉木图团队提供了一些新的数据支持,体现了在接待能力方面上的努力,也为自己增分不少。

       国际奥委会规定,为防止发生利益冲突,来自奥运会申办城市所在国家(地区)奥委会的委员在他们的竞选城市没有被淘汰之前不能参加投票。因此,来自中国的三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李玲蔚、杨扬将不能参加投票。包括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海博格等在内的11位委员请假缺席本次全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不参加投票。因此参与投票的委员共有85人。

       投票在吉隆坡当地时间下午4点20分正式开始。本次大会国际奥委会使用了新的电子投票系统,但最后系统出现了问题,只能借助纸质投票。一波三折的投票过程结束,北京还是阿拉木图?紧张的情绪全场蔓延:就差最后的宣布了!

       祝贺北京,奥林匹克新纪元

       北京赢了!

       欢呼声响彻吉隆坡会展中心,这声欢呼,凝聚了多少辛劳和热盼!

       在巴赫念出“北京”的一刻,代表团成员们都一跃而起,相互拥抱恣意庆祝。在陈述时笑容满面的李妮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泪水夺眶而出。“之前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状态去表达自己的高兴,因为之前放了一个索契的片子,所以触景生情,想到我们在整个申办过程中很不容易,比较有感触,”在索契迎来自己冬奥会谢幕演出李妮娜在接受采访时依然不太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

       现场掌声雷鸣,巴赫第一时间走下主席台,与代表团成员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用胜利为这次马来西亚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样激动的姚明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在这也要向阿拉木图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他们的精益求精的表现也不会激励我们展现出最好的自己,体育比赛永远要感谢一个伟大的对手,才能一起创造出一场精彩的比赛。”

       85名委员投票,一人弃权,44∶40,北京取得险胜,未来的7年,北京将逐步给世界展现自己在冬季的魅力,为奥林匹克的史册再添神奇的一笔。

       北京,加油!

                                                                                                                                                                                                      (摘自新华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扣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⑤除了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谁是谁的老师

这里是一年级的孩子。

她忽然站起来打断我的讲课:“报告老师,他老是扭我的屁股!”她用手指着坏坏的同桌,愤怒但并没有不好意思。我是成人,我想偷偷地笑,所有的孩子都没笑。他们还没有那种意识。假如在座的是孩子父母年龄的人,他们会放声大笑。假如告状的不是一个孩子,她不会说得那样具体,她会用尖利的嗓音喊他耍流氓。而那个坏坏的家伙可能被冠之以性骚扰的罪名。幸亏他们都是孩子,幸亏我及时憋住自己,我没笑。

他是个小小的帅哥,却喜欢在课下将班里最不起眼的灰姑娘背来背去。他说只是因为她最瘦最轻、他跑得最快。可是成人的世界里为什么王子都对灰姑娘退避三舍?为什么最强大的总是要吃掉最弱小的呢!

他是极其可爱的小不点。他路过小胖妞的时候,小胖妞立即将他的小手抓在自己手里着。我只能想到“两小无猜”四个字。我能像个孩子一样,随时随地把自己心爱的人在手心里吗?而且周围的人全不以异样的眼光看我,尤其在婚姻之外?

她看了他的斑斑劣迹之后说了一句绝对震惊的话:“看他长得那么帅,我还想着长大以后嫁给他呢!算了,以后再考虑这件事吧!”我们能像孩子这样果断地下决定吗?能够轻易地决定爱或不爱,在一起或者分手吗?

我大声领读诗歌时,他忽然跑上讲台问我:“老师老师,我不认识这个字!”他们在没有认字以前是一个小文盲,而且从不以无知为耻。你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的无知无能吗?你能勇敢地走到前面对那个满纸荒唐的报告说出“一派胡言”那四个字吗?我们没有孩子们的勇气。

我是刚刚走进一年级的老师,我有时竟不知道到底谁是谁的老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