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振华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未来,新闻写作机器人将会被普遍运用。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需要媒体从纷繁的大数据中挖掘报道,这将使新闻写作机器人的优势得以突显。新闻写作机器人还可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能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处理那些重大而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新闻写作机器人也更为迅捷、精准,通过实时数据检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

材料二:在AI(人工智能)席卷各大行业的浪潮下,写作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曾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孤岛。然而,这座孤岛也被AI浪潮“侵门踏户”了。但是,使用AI技术进行新闻写作也有它的局限性。要让AI学会写作,必须要锁定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训练范围拉得越大,则训练的成效与精确度往往会越差。目前AI技术只能在风格类似、词汇量使用范围较小的领域完成文本生成。此外,如要创作那些富于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文章,AI就无能为力了。

材料三:受技术的限制,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整体还比较初级,一方面需要人力的参与:另一方面,机器人在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方面都还存在着障碍。机器人只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会了某些词汇和语法,而对写出来的内容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举例来说,就像2013年上映的人工智能科幻电影《Her》一样,当女主角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她只是发出了音节,却完全理解不了背后的情感。人类丰富、细腻的情感,是冰冷的机器无法体会的。这也是AI技术将要面临的挑战。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进而影响用户的阅读习惯。 B、如果不能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机器人则无法完成写作。 C、当前“人工智能+写作”的一大局限,就是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 D、材料四中的“奇点”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发展相当的一个点。
(2)、与传统记者相比,新闻写作机器人有哪些优势?请就相关材料进行概括。
(3)、材料四设想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但在新闻写作领域这个设想未必能成为现实。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述其理由。
举一反三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竞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车行《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