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4月高考一模试卷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广信府贵溪县桂洲(今江西省贵溪市上清镇桂洲村)人,嘉靖十八年(1539 年)任内阁首辅。他折节下士,办事认真,雷厉风行,不避权贵,改革了当时明王朝面临的多种弊病,人们称其为“救时宰相”。

夏言大力限制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势力,他要求改变正德朝“奸人掌权,内阁莫获参预”的现象,主张“内阁专一拟旨,司礼监专一进奏”。夏言等人领命对京畿一带的庄田进行了详细调査,1506 年以来“朦胧投献及额外侵占”的皇庄全部查出,退还原主,并召回所有皇庄管理人员。夏言以惩治贪官为己任,嘉靖十八年(1539 年),他利用贪官之首郭勋惹皇帝生气的机会,对其罪行进行了清算。夏言反对官员玩忽职守,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克尽职守,为言官时,“尤痺忠毕虑,知无不言”,升任首辅后也一直是想建立功勋,观其一生所为,足使尸位素餐者羞愧难当。

清代人余清路过夏言居里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柳遮门巷草侵涂,知是前朝夏相居。不有精忠贯日月,那能芳誉溢乡闾。”正是由于夏言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一心为民才赢得百姓的赞誉和爱戴。

——摘编自魏佐国《精忠贯日月芳誉溢乡闾——略论明代政治家夏言》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言的政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言身上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摧(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

——许良英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遗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干五百一个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成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式九年废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改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一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材料四: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