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奉节县2020年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课外阅读。

换票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A地,一个去B地。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A地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B地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A地的人想,还是B地好,挣不到钱的人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B地的人想,还是A地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B地的得到了A地的票,去A地的得到了B地的票。

⑤去B地的人发现,B地果然好,他初到B地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    )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    )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A地的人发现,A地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    )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    )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A地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A地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A地发展到其他地方。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B地考察清洗市场。在B地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短文第七自然段中“花盆土”的双引号表示(    )。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 C、讽刺和否定 D、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3)、短文第八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    )。
A、列举的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静默或思考
(4)、“去A地的人发现,A地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短文具体写出了他的两个发财之道。请你简要地概括出来。
(5)、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捡破烂的人:

(6)、如果不换票,你觉得原本要去A地的人会富有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儿童的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一一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课外阅读我能行。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总怀着特别尊敬的感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在田垄上“相遇”的那一次。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当我们犹豫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全都跟着它走离窄路,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都呆住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们拖着沉重的犁,低着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播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们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也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更不像西班牙的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