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写作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第三单元达标卷(一)

仿照《故宫博物院》的写法,按照“总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我们的学校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及其同学。不少于6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问题。

揭开迷“雾”中的重要秘密

    ①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一些地区PM2.5的最高测试值甚至达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细颗粒物指标。

    ②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漫天?

    ③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首先,高空的霾“造雾”能量更强。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所谓雾是指百分之百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但是水蒸气成雾需要相对湿度达到400%,否则,很难形成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浓雾。细颗粒物却可以在较少的水汽中“大展宏图”。大气中的相对湿度甚至不需要达到100%,细颗粒物就能“造雾”。而发生在高空的霾,“造雾”能力更强,如果大气当中还有大量人为硫酸盐、铵盐、硝酸铵、有机酸盐等,就更容易使大气中的细颗粒物膨胀,从而导致天空灰蒙蒙一片。

    ④细颗粒物可长途“奔袭”。10年来,科学家设置了多个采样点,从西部的新疆一直到东海,每个季度进行采样,共采集了近2万个样品,并进行全面实验分析,最终揭示了我国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大沙尘源区,分别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还有蒙古的戈壁。这些沙尘在传输途中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了硝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正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对我国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⑤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国范围内电厂的脱硫脱硝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推进,可是为什么大气环境却没有转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显示,大量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细颗粒物大大增加的首要原因,也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比如,目前上海机动车数量估计在___万辆左右,北京更是达到了___万辆,其他中小城市也正上演着堵车大片。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占的比重已经跟工厂排放接近。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排放标准的有法不依,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中国的大气环境。

    ⑥量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肺癌发生率会大大提高。很多气溶胶上附着有病毒、细菌,对公共卫生也会有很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与此有密切关联。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许地处独特的位置,或许有标志性的外观,或许还有传奇的历史。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要求: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150字左右。

【技法点拨】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抓住了说明的中心。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在这方面,科学家竺可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为了观察物候现象,多年如一日亲自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做了翔实的记录。遇到工作紧张或者外出时,他就让爱人、女儿和邻居帮忙观察……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资料,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的曲线图。可见,观察、询问、采访、记录才能积累到第一手的资料,获得科学的认识。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事物的特征。假设我们到孔庙旅游,参观了“三孔”,写作这篇参观印象记的时候,不仅要写出我们的所见,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孔”的历史、典故、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特点等。

最后,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