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李大农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余饭后”“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楚河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泾渭分明”“洛阳纸贵”“吴牛喘月”“夜郎自大”“终南捷径”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举棋不定”“星罗棋布”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竹。因为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的成语有“胸有成竹”“罄竹难书”“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滥竽充数”“雨后春笋”“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妙手回春”“三年之艾”“以毒攻毒”“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十分庞大。有些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性内涵,是汉文化中独有的。在汉文化中,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或以高贵、权威、受人尊重;可以珍稀、祥瑞被人喜爱。这些动物是否存在过,虽尚未被现实生活所证实,但从其形体生成的各部分来看,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成语中其他动物的象征义也体现了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如龟、鹤的高寿延年、虎豹的威猛雄建、豺狼的狠毒贪婪。至于有关狐、兔、犬、马等动物的成语,往往不只是的一种涵义,褒贬抑扬各有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大量的例证与分析,我们认为成语中确实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不同民族或国籍的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阻碍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原因,不只是语言结构本身,而往往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障碍。特别是成语,文化的包容量这样大,外国人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它们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中国文化多一分了解,对成语的意义也就能够多一分认识。由于汉语成语的文化个性异常显著和突出,所以必须要有精通外语并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的人予以翻译,才能使外国人接受和理解。

(1)、下列关于成语中各种形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全都反映了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B、“凤冠霞帔”“象简乌纱”“荆钗布裙”“芒鞋竹杖”等成语体现了不同地位的人的身份特征。 C、大量和植物有关的成语中,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竹。因为竹和汉人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D、龙、凤、麒麟等古代传说中的神异的动物形象所包含的象征性内涵是汉文化中所独有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碧瓦朱甍”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钩心斗角”则体现了宫室内部结构的错综精密。 B、珠宝、丝绸和织锦,在汉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不少成语就选材其中。 C、“泾渭分明”“洛阳纸贵”“吴牛喘月”“夜郎自大”“终南捷径”等成语的“言外之意”是每一个对汉文化有了解的人都能体会到的。 D、成语中确实积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阻碍不同国籍或民族的人们语言交流和理解的不只语言结构本身。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这些成语全都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体现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B、成语既能反映宫室建筑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会带上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 C、成语中关于“狐狸”“兔子”“犬”“马”等动物的涵义或褒或贬,或抑或扬,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D、翻译汉语成语的人,除了精通外国语言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这样才更能让外国人接受和理解汉语成语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匹。“汗血马”在元明两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

    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来源。《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

    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逐渐兴起教育培训之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将知识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机构或在线学习系统。一般来说,这种机构或网站会包含从幼教到大学,甚至博士或者出国等各个阶层的教育信息,也有包括对现任职位的工作者或者下岗人员等类别的技能培训。

    “教育培训”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就业、发展或其他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活动。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可分为语言培训、少儿培训、课外辅导培训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培训需求和领域还在不断涌现。教育培训相对于学校教育,其特点表现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针对性强,侧重于满足人们某一特定方面的需求,能够快速传授社会或个人所需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教育培训行业对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本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培育和增强国家软实力非常重要的措施。

(摘编自《教育培训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材料二:

    北京优能中学部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业者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从2011年暑假开始,每年优能中学的新初一数学暑假课程都以免费班的形式向全北京市的小学毕业生开放,原价学费近2000元的班级只象征性地收50元资料费,而教师的课酬分文不减。这项决定在优能中学内部引发了分歧和讨论,但在部门总监的强力推动下按计划低调实施了。而外部对于这个决定却显得异常平静,有的同行或鄙视、或嘲笑,似乎都表露出对这个策略的不屑,家长和学员们也表示不解。2011 年暑假,优能中学初一数学免费班一共招了2000个学生,其中有400人续入秋季数学的收费班级,跟2010年秋季相比,涨了8倍。当其他机构猛然发现自己的份额被悄然蚕食并苦苦思索对策的时候,大局已定。

    为何这样一个不被内外看好的策略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跟随其他机构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学员一般会顺着该机构的学习规划和进度续班,事实上被机构“绑架”,不敢做出其他选择。但是初一数学暑假免费班给了这些学员零门槛进行尝试的机会。这对于采取免费战略的机构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派出的老师授课能力不行,没有满足学员的期待,那么反而会产生负面口碑的传播。因此优能中学每年都是派出最优秀的老师来承担免费班的授课。当家长听到“50元”的消息时,半信半疑,家长对于免费班课程的期望值非常的低。再加上竞争对手的嘲笑与贬低,家长几乎抱着“就当自己是上当一次”的心态来让孩子上课,完全没有想到实际却是最优的教学与服务。低期望与高现实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口碑爆发式传递,这是别的营销方式无法产生的。其二,免费战略实施之前,北京优能中学的初中数学团队士气低落,因为课量少,人均收入很低。不减课酬的初一数学暑假免费班被不少老师视为展现自己教学实力最后的机会。事实证明,这些工作都没有白费,老师们获得了学生和家长极大的认可。免费策略的成功不仅让老师们获得物质上的收益,更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另外。从“策略”成本、“策略”回报、竞争对手等方面看,“免费策略”也是一个经典案例。

    优能中学的免费策略获得如此成功,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最恶劣的环境和最艰难的时刻,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并愿意努力付出,那么仍然可以在教育培训行业中赢得转机。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出一切的策略只是帮助口碑加速对外传递,而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教学与服务,一切手段都是无效的。

(摘编自《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

材料三:

    从互联网兴起以来,在线教育便搭上了快车,资本的进入加速了进程,但无资质办学、师资滥竽充数、卷款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学员及家长预付了培训费,到最终却投诉无门,无法挽回损失;培训机构之间恶意中伤、诋毁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虚假宣传、暗箱操……在线教育的乱象,似乎从未停止。

    2019年7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此,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表示,这条规定意味着在线教育行业的“霸单”现象将不复存在,大小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做好内容和教学服务才能保证销课和复购,这是政策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一大利好。同时,国内在线教育持续扩容,要想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同时,互联网企业要与在线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兴教育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增强在线教育体验感……

    伴随着国庆假期而来的,是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涉及四大方向十七个具体问题,而且落实到了负责单位和部门。基本原则是加快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良性互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

    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渐渐消失,在线教育野蛮生长阶段即将过去。而2019年的一系列政策,更是从在线教育的方方面面切实地解决行业乱象问题,保障用户的合法叔益。

(摘编自《在线教育“严选”时代开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中,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一匹黑马。它不仅获得了市场的回应,也收获了观众的口碑,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级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好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尤其是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目前票房超过了4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的影片,也是其中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这给沉睡已久的中国动画打了一针强心剂。

(摘编自《哪吒"火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

材料二:

    作为国内首部3D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在水准和量级上都较以往大大提高。在全国60多个制作团队的助阵下,该片的后期制作磨合了3年之久,片中涉.及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和1400多个特效镜头,最终呈现出特效精美、场面震撼的3D动画效果。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经过两年的打磨,在借鉴《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电影作品的同时,该片在塑造神话人物时摈弃脸谱化的人设,对其身上赋予的传统元素进行继承与重构,作者通过哪吒传递了一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改变自己的遭遇和处境”的观念,从而完成了哪吒“反抗”精神从政治隐喻到现实观照的转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真正自我的信念,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够收获如此高的票房,也离不开宣传营销节奏。其官方微博发出的三版预告片,将最丑的预告放在开始,最精彩的镜头剪进终极预告,宣发策略与影片节奏一致,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期待值。从7月13日开始,片方就陆续邀请了大量电影方面的关键意见领袖和普通观众提前观看电影点映,等待口碑二次发酵。而后期又通过与《大圣归来》IP联动宣传广告,正式迎来参与式的营销狂欢传播热潮。

(摘编自《试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之道》)

材料三:

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表现火爆,但国内动画电影总体发展并不理想。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动画类型电影“存在感”偏低。2018年,日本TOP20电影中动画片占六席,票房占比33%;美国TOP20电影中动画电影占五席,票房占比24%;而同期中国TOP20电影中无动画类型,且鲜有票房突破5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多位知名动画导演、制作人坦承行业困境,“大洗牌”“打苦工”成关键词。有知名动画制片人透露,现在平台对于动画买价最低至20元/分钟。据了解,动画片制作成本普遍为每分钟几万至十几万元,售价与成本间相差巨大,而毕业生们,正在“逃离”低薪动画产业,行内人才流失较快。“今年班上同学大概只有一半在做动画,另一半去了游戏行业。”一位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说道,“前几届毕业生还在动画行业里的只占20%左右。”

    还有国产动画电影仍停留在靠票房盈利的阶段,缺乏对品牌或IP衍生价值的挖掘。营利模式单一也是此前行业内投资环境较差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哪吒"光环下的国产动画困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文学批评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的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

(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入手,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有的“专业批评家”喜欢出席名目繁多的作品研讨会,不太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作家和批评家就像铁路路基上面两条并行的铁轨,它们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的负载,它们虽然永远也不会重叠,但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理性思辨精神,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使文学批评呈现岀不可替代的魅力。否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單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乜就成为空话。

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淸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总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比如钱钟书这样评说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还有许多这样能让人“感动”的批评家,比如鲁迅、李健吾、宗白华、朱自清、朱光潜、傅雷、汪曾祺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语言也是一种批评观念。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