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南充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①江南地区种植业趋于衰败 ②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地区性经济分工发展起来 ④地域性“商帮”垄断经济
材料一:宋朝从1024年正式发行交子起,历经钱引、关子、会子等各种名目的纸币,到南宋灭亡止,有250多年的历史。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元朝也有130多年的纸币发行史,最终结果是同样的。但唯一的亮点仍然是白银。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用白银为流通手段。”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材料二: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
——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
材料一:《周礼》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司关制度的文献。“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同时,西周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雏形。其后藩属体制历经两汉而确立,盛唐和明朝的弦化,至清朝而达到完备。为了管理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地区水陆关津要地、中原和边疆交往要道、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关隘之处,设立过多种类型的税关组织。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革命以来,中唐以降关津的政治军事色彩日趋淡薄,原先设险守固的禁防,演变成为中央垂直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福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以佐国家经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①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中国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
④明清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 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 南来的北方侨民, 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 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 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 南方经济以此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 北宋末年, 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 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 政府发给路费、 耕牛、 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 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 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然而即便如此, 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