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融入现代生活。“紫禁城上元之夜”登上热搜,李子柒具有东方韵味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可以说,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②那么,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呢?

    ③首先要         。近期,电视剧《清平乐》热播,其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等生活场景,生动地还原了宋代历史文化风貌,处处显示出宋代“简洁、素雅、精致”的审美原则。正是这份力求真实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匠心和坚持,让观众看到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只有以这样一种虔诚敬畏的态度,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

    ④其次,我们还要有强烈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儿时的歌谣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现在,端午的文化味道却越来越淡了,不少人甚至已忘记了端午所承载的对屈原精神的纪念,取而代之的只是购物消费和舌尖盛宴。过节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节日的文化内涵缺失,使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丢失了精神内核。由此可见,保护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⑤当然,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还要有与时俱进的转化创新意识。两年前,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其设计者坦言:“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应该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最近几年来,从“萌萌哒”的故宫文创,到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传统文化不断转化创新,并以时尚、现代的方式演绎呈现,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⑥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因此我们要敬畏,要保护,要转化创新,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深厚的传统文化时时滋养我们的精神。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列举一系列文化现象,引出传统文化离不开现代生活这一话题。 B、第②-⑤段从三个方面围绕如何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开议论。 C、第⑥段中作者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敬畏、保护、转化创新的意识。
(2)、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请你任选其一,结合上面的文字,说说材料中的做法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

    (链接材料一)

    《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二环内胡同改造,京味儿必须得浓! 不仅要保持胡同原有的走向和空间尺度,还要保留和恢复胡同内原有的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等文化元素。

    (链接材料二)

    今年4月,故宫博物院以“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为主题开展线上直播,吸引了千万观众在春日的阳光里,欣赏繁花掩映、绿柳拂风中的紫禁城,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春意之美和建筑之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阅读黄以华的《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小题。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诚才能动人

王章材

       ①《庄子》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在与人沟通中,真诚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原则。

       ②何炅与汪涵同为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持人,关于两人的“一哥”之争持续多年。为宣传导演处女作《栀子花开》,何炅亮相《天天向上》。心直口快的欧弟抛出“到底谁是一哥”的话题。汪涵幽默地说:“当何老师是‘一哥’的时候,我是一休哥;后来,因为我年纪大的原因,他是‘一哥’,我是大哥。如今,何老师早已不再拘泥于电视荧屏,他导演的电影《栀子花开》即将在全国上映,他已经走向了更大的银幕。”听完汪涵的回答,何炅感动地说:“其实,每次看到汪涵有精彩表现的时候,大家都说他表现得比我好,我也会很在意。但我觉得要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一个竞争对象,这些都是提醒和鞭策。”话毕,两人拥抱在一起。

       ③英国文学之父乔叟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汪涵真诚地肯定了何炅取得的成绩,并且巧妙地回答了“到底谁是一哥”之问。何炅则把汪涵当做自己努力的目标,两个人的话没有虚假的客套和恭维,真诚地夸赞对方,彼此相惜不相轻,让人看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只有你真诚地向别人敞开心扉,别人才会真心待你。

       ④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段干木,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此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段干木家门时都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他的尊敬,车夫十分不解,便问道:“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儿太过分了吧?”魏文侯却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然隐居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洋千里之外,我 经过他的住所怎能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为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获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后来,段干木被魏文侯的诚意打动,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⑤富兰克林说:“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魏文侯做的实在,说得真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打动了段干木,收获了友谊和支持。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最先强大起来,与魏文侯的真诚待人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的真诚,四方贤明之投奔于他,助他成就大业。

       ⑥俄国军事家库图佐夫说:“我靠什么魅力凝聚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靠的是‘真话,真情和真意’。”最能打动人心的,并不一定是口若悬河的人,而是善于表达真诚的人,当你用真心去待人时,你也会赢得对方的支持和信赖。

                                                                                                                                                                   (摘自《演讲与口才》2015年,第10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爱国不是“糊涂的爱”

范正伟

       ①南海仲裁案后,一些民众在肯德基门口拉条幅、在网上发组织游行帖。有人说,这种爱国是“神助攻”、帮倒忙;有人说,这不符合爱国主义的本意;也有人说,这种“朴素的爱国激情”值得肯定。这也提醒我们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什么才是成熟健康的大国心态?

       ②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一种运用理性的能力。透过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认识国家的真正利益所在?这次处理南海问题,我国始终坚持用国际法捍卫国家利益,得到7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赞同中国的声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当今世界,法理是最有说服力的共同语言;当下中国,法治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以法的精神驳斥对法的滥用,我们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同样,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演变成盲目的冲动和偏激的行动。

       ③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挨过打也挨过饿,但历史告诉我们,空有一腔悲愤无以救国,只把爱国挂在嘴上难以强国。“爱国”的定义可能有很多种,但“务实”应该是其中的一条。这种“务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国要有行动,还要看效果。爱国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但凡促进国家进步的举动,都是爱国行为。反过来,如果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甚至以为只要“爱国”就能为所欲为,置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法律规则于不顾。这样的“爱国行为”,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伤害。

       ④在地球已成“村”的今天,爱国绝不是抱团封闭、一叶障目,而是开放包容、宽厚自信。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

       ⑤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人民获得了与当前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心态,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换句话说,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成熟健康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这是我们成为大国国民、走向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不拒“每一件小事”

袁媛

    ①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并指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②砥砺奋斗,就是既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概,也要有不拒“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项职责”的务实。

    ③奋斗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奋斗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奋斗既脱不开“诗与远方”的憧憬,更离不了“琐碎小事”的践行。袁隆平花了十几年工夫坚持选种、下地、观察,看似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具体的“小事”,让他积累了知识与灵感,获得了杂交水稻事业的巨大成功。正所谓“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能更远”。积小事成大事,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俯拾皆是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道理很简单,但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拒“细末”,善抓“小事”,实现宏伟目标,则并非易事。青年人充满热情、富有理想、血气方刚、活力十足,当然应该勇于“立大志”“做大事”,但是,“做大事”并不抵触“做实事”“做小事”。恰恰相反,实现宏伟目标要靠奋斗,奋斗离不开“每一件小事”的不断积累。如果心气很高,书没有读几本,就规划写几本学术专著;或者胃口太大,刚走上社会创业,就把目标定为“干他一个亿”,看不上“做小事”;又或者志气很高,整天想着如何“扫天下”,不屑于“扫小屋”;又或者有想法没做法,沉迷于刷朋友圈、看短视频消磨时光而不愿意哪怕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那么,这样的“立大志”“做大事”恐怕很难成功。

    ⑤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件“大事”,每一个青年都要不拒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青年学子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增强本领,为实现将来报效国家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青年技工要立足岗位多做贡献,发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学高峰,瞄准核心技术奋力冲锋,为发展科技事业、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说到底,青年人要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每一项任务,在琐碎“小事”中磨炼自己,完成积淀,在坚持不懈中推动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在厚积薄发中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景,在一点一滴的成长中慢慢接近理想,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⑥在江苏省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才更有意义、青春才更有价值。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代江苏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砥砺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甘于吃苦、不畏挫折,不拒“每一件小事”,让人生抱负与时代责任同频共振。

(选自2019年5月8日《新华日报》)

学校开展“走进议论文,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范星盛

①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②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塑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对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③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④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⑤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0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