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为了让同学们过个热闹的元宵节,初三年级开展了一个“闹元宵,智闯关”的活动,元元同学想邀请你一同闯关。现在,请你和他互相帮助,同步开始吧!
(1)、【字词迷宫】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并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打破常规,出游闹(xī)。 B、中国传统节日从深隧的历史走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凝结着华夏儿女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wèn)和思想精华。 C、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大多描绘阖家团圆的景象,但是在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我们只能够感受到相爱之人被拆散的惆(zhàng)和婉惜。 D、徜徉在古城黄昏的石街上,远望那金灿灿的番仔楼,雕粱画栋,恢弘壮丽,甚至连那败厝废墟和残(huán)断壁,都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古感美。
(2)、【词语擂台】以下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人做学问,必须全神贯注、寻章摘句 , 才能够将各种不同的学术进行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辨明归一。如果一个人在修道养德的时候仍然不忘功名利禄、得失成败,想有真正的造诣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读书人不能静心认真读书,只寄兴于吟诗咏文、吟风弄月地附庸风雅 , 囫囵吞枣地不求甚解 , 那必然难以寻求到做学问的真谛,也必定难有深厚的学问根基。

A、寻章摘句 B、造诣 C、附庸风雅 D、不求甚解
(3)、【病句诊所】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元宵节“走百病”的参与者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是为了驱病除灾为目的。 B、长沙市教育局开展“藏在元宵里的味道”主题征文活动,六个学校的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还取得了好成绩。 C、中国高铁始终不渝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铁路技术体系,实现了由“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转变。 D、在第二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领衔的出版湘军携近3000种以上的精品湘书精彩亮相。
(4)、【语段探微】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热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②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③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④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

⑤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

A、①⑤④③② B、①⑤③④② C、②⑤③④① D、②⑤④③①
(5)、【文化长廊】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成年才可以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指光线充足。 B、号又称别号、表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例如,杜甫号少陵野老,李白号青莲居士。 C、我国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D、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代称,例如“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指平民;“牺牲玉帛”中的“牺牲”代指祭祀的仪式。
(6)、【实践园地】为了让传统节日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校将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⑴下列选项中所提到的传统节日与所给出的诗句一一对应的是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A.①—中秋节 ②—七夕节 ③—重阳节 ④—端午节

B.①—中秋节 ②—端午节 ③—重阳节 ④—七夕节

C.①—重阳节 ②—七夕节 ③—中秋节 ④—端午节

D.①—重阳节 ②—端午节 ③—元宵节 ④—中秋节

⑵综合下列三则材料的内容,写出一条主要结论。

材料一: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

材料二:某高校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一些“洋节”传入中国并日益流行是不可避免的。当今时代,人们需要娱乐和放松的活动,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西方节日具有娱乐性、开放性、情绪发泄性,刚好契合了不少市民的需求。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和懂得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继承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上下功夫,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节庆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7)、【名句橱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可以概括为:《出师表》中,诸葛亮“”两句所体现出的临危受命、敢于担当的负责精神;《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用“”两句所表达的无论前途多么坎坷,也要迎浪搏击的奋斗精神;《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气壮山河的反问“”所展现的国家有难时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盂奇。盂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大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上面,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海市(shèn)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摘  花  记

①天落着雨,地上的积潦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这是我们到乡下来度春假的第二日,山径湿滑,无法出游,这场雨扫尽大家的兴致,只有闷在这一座楼屋里。

②大人们聚在客厅里吸烟、聊天,山山、兰兰一双小兄妹和他们四岁的表妹小玛,在廊前追逐着花猫为戏,几个孩子随即又冒着雨在院中荡了一回秋千,然后,又跑进客厅里来。

③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小脸上都似笼罩着一层阴影,山山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说:

④“这里多没意思,我们还是坐火车回家去吧。”

⑤小玛转动着一双龙眼核般的黑眼睛望望小表哥,然后学着说:“回家去吧。”

⑥兰兰嘟着嘴不说话,她自昨天好像就厌烦这乡居生活了,她在怀念着她的小女伴们。

⑦我带他们走上楼屋,打开窗子,眼前顿觉一亮,一丛丛的杜鹃、樱花红遍了附近一个人家的庭院,那庭院被一道旧竹篱围了起来,院中静静的,没看到有人走出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该是寂寞的吧?

⑧“那些花真好看啊。”兰兰翘着脚,双手扳着窗槛,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情。半晌,她又说:“能摘些来多好!”小玛也笑着:“我们去摘吧。”

⑨只有山山在一旁不吱声,他像是在那儿打主意,忽然间,他拿起我桌上摆的一把小剪刀:“我们到那家去剪些来吧,好不好?”

⑩我对他们说:“人家的花怎么好去摘呢?”

⑪“那个院子里反正是没有人的呀,”山山,这个小小的观察家说,“半天我们也没看到个人影呢。”

⑫我实在被他们缠不过了,只好让他们去:“去吧,但是要少摘,擘一两枝就够了,不然人家的枝子上就光了,多难看。”

⑬“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不多摘!”三个小孩子跳跃着下楼去了。

⑭他们走了,这空荡荡的一间楼屋顿显得如此清寂。我看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来叮叮的凿石声。在这幽静山中,听来是那般清脆。我随手在桌边拿起了一本书,其中落出了缤纷的花片,这还是以前自一个友人的园中摘下来,压放在书页中的一朵玫瑰,我原也是一个喜欢花的人。我更忆起读书的时候,每逢生日,总有一个朋友送来一盆淡紫色的菊花,这已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那片淡淡的忧郁的紫色,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⑮我想着,想着,窗外的雨声渐疏,孩子们杂沓的脚步声也自院前传来了。我探首楼窗外,只见他们像自前线撤退的三个小兵,神情是那般沮丧,步履是那般迟迟,没有欢呼,没有笑语,尤其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三个人的手中空空的没有一朵花,只是三张小面孔红通通的,比才开的杜鹃还要红艳几分。

⑯我匆匆下楼,问着他们:

⑰“怎么空着手跑回来了,花呢?”

⑱“太高,摘不到!”

⑲“我们够不着摘。”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

⑳年纪最幼的小玛在那王呆呆地站看,她的眼中噙着泪。忽的,她扑向我的怀里:“那家,我们推门,有人出来了,说摘花叫狗咬我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㉑旁边,那两个为了“自尊”不肯说出真情的大孩子——山山同兰兰,瞄了他们的小表妹一眼,悄悄地溜了出去,蹲到郎前看雨去了。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

小语、小义就美文大师张秀亚的《摘花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和体会。请你帮助完善讨论内容。

小语:张秀业老说“诗歌重韵律节奏,散文重画面图像”,这篇文章描绘①{#blank#}1{#/blank#}这一景致极富画面感。

小文:对,作着描远山白雾挪移的景象也非常生动,你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叮叮的凿石声。”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呢?

小语: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叠词的运用:②{#blank#}2{#/blank#}

小文: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也恰恰印证了张老师对散文用词的追求——“要选取最精当的字,淘汰那繁冗重复的字。”可在“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这句中,“拘囚”一词有点不妥吧?

小语:③{#blank#}3{#/blank#}

小文:原来如此,“用词精当”在于作家情感使然,亦如作家行文时的选材。本文题为“摘花记”,却在文章开头写了成人们雨天无聊的情景,这与孩子摘花有何关联呢?

小语:④{#blank#}4{#/blank#}

小文:嗯,本文看似松散,其实都围绕着“摘花”展开,这与汪曾祺《昆明的雨》相似。而且两文都流露出作家对“美”的珍视,你能联系《摘花记》与《昆明的雨》作具体分析吗?

小语:⑤{#blank#}5{#/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