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南省南阳市十九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阅读《老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⑮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读懂作者所写的人,更应通过这个人触摸到作者的心境。细读课文节选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文语句

写老王

写“我”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写出了老王怎样的状态?

“我”看见老王这种状态时,内心情感是怎样的?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老王为什么“赶忙止住我”?请你以第一人称补白老王当时的心理。

老王心想:

“我”为什么“赶忙解释”?请你以第一人称补白“我”当时的心理。

“我”心想:

(2)、你怎样理解选文结尾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甲)早晨,住在一门里的A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啊!”A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了起来。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乙)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甚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甚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B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阅读《侧雷家书》地段。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题。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住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讲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我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卧的、高简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开往边远山区的火车

戴 希

①你在某所重点大学上学,半年后将要毕业。他是你的同班同学。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你们结伴前往边远山区调研。

②你们并肩坐在一列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上,一边欣赏窗外的山山水水,一边畅谈未来。

③“快看,好迷人的景致!”当火车驶入大峡谷,你指着窗外激动地说。他顺着你指的方向看过去:“哇,这儿的山又高又大,山尖直插云霄,云彩像白丝带一样缠绕在山头!”他的双眸亮了。这儿的树漫山遍野蓬勃生长,到处是墨绿色的海洋!你同样喜形于色。这儿山石嶙峋,一块连着一块,有圆形的、方形的、椭圆形的,千奇百怪!这儿的石板岩红红的,层层叠叠,俨然一本本厚厚的书!你愉快地想:“真好,大山里的自然环境真美啊!”

④火车终于到达站点,你们下车步行很长一段山路后来到一个山村,住下来后,才知道这个山村山多地薄,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村民种的粮食,不但产量低,还得人背肩扛,徒步远行到集市去卖。

⑤一般早晨天刚亮,村民就出门赶路,晚上天擦黑才能回家。

⑥所有这一切,村民们都坦然面对,他们顽强坚守,毫无怨言。

⑦你们各自住在一户农户家。

⑧你住的那户只有奶奶和孙子留守。奶奶七十多岁,孙子七岁,奶奶和孙子穿着破旧。可他们生活从容,充满阳光。

⑨每天早晨六点前,奶奶会起床做早饭,做好饭后和孙子一块儿吃。说是做饭,其实就是煮锅稀饭,抓点儿咸菜放里面;或者煮点儿面条,舀点儿辣椒油再放点儿葱花。

⑩吃过早饭,孙子背上旧书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往山村小学读书。虽然学校有些简陋,可是在这里读书的孩子都专心致志。

⑪孙子上学去了,奶奶就去喂牛放羊、种菜栽树、割草砍柴……往往忙碌至夜幕降临才回家做晚饭。

⑫孙子放学回家后,如果天没完全黑,他便在屋檐下的明亮处,趴在一张高木凳上认真地写作业。

⑬不上学时,孙子会帮奶奶干活儿:要么在厨房里,有模有样地生火做饭;要么上山打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干柴,气喘吁吁____

⑭你住进他们家后,他们的饮食依旧,只是吃饭前,如果有鸡生蛋,他们要给你煎个鸡蛋或冲碗蛋花,而以前,他们家的鸡蛋只是用来卖钱买日用品的;他们的劳作依旧,只是不让你像他们一样干活儿。你要辅导孙子读书做作业,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奶奶也乐得合不拢嘴。

⑮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奶奶说可不能让你受苦;孙子说向你学文化长知识,机会难得,他打心眼里,愿意你来他家。你心里漾起粼粼的潋滟。

⑯有件事你听后眼圈红红的。孙子在学校吃午饭,比家里伙食好多了。遇到学校发物资改善生活,孙子总是把他的牛奶、面包等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攒下来,带回家给你和奶奶吃。你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吃,他回答吃过了,吃不完。你悄悄地向同村与他临近的同学打听他是否真的吃了,同学就摇头。

⑰那天你再问孙子:“为什么自己不吃呢?”孙子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孙子仰脸问:“你能留下不走吗?”你望着他渴望的眼神,落泪了。

⑱你送给奶奶和孙子每人一套新衣服,又送给孙子一个新书包,他们高兴坏了,宛如得到了人间珍宝。你问他们:“为什么新衣服不常穿,新书包不常用?”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哪舍得!新衣服等过年时穿,新书包等旧书包不能用了再用。”

⑲住在另一户农户家的他,眼里也经常含着感动的泪水。

⑳一个月后,你们结束调研。要离开山村时,闻讯而至的村民把你们送到村口,久久不肯转身。望着他们,你们心潮起伏。

㉑“我打听过,山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学历高的老师,”并排坐在返程的绿皮火车上,你真挚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们同为师范生,教书育人更有优势。不如,毕业后我们再结伴来山村支教吧?”

㉒看着你期待的目光,他情不自禁地点头。你们会心一笑。

㉓约定的时间到了。你们准备乘上开往那个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学校支教。

㉔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你大吃一惊。

㉕“怎么能这样呢?”盯着他的双眼,你坚定地摇头,“不,我必须信守诺言!”

㉖就这样,你们一个临阵而退,返回大城市谋职;一个毅然前行,登上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支教。

㉗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

㉘艳阳高照的日子,你受邀进省城参加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戴上大红花的那一刻,你热泪盈眶。

㉙颁奖大会结束,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你。

㉚又是火车站,当你准备乘上那趟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之前,他下意识地拉住你的手:“别再去山村受苦受累了,留在省城吧。”

㉛你轻轻抽出自己的手,上下打量他半晌,依然坚定地摇头:“不,山里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教育,我舍不得撇下他们!”你又登上熟悉的、开往边远山区的那趟绿皮火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前火车慢

 黄勤

①我对火车独有一种特别情愫。

②想起绿皮火车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是这番情景:伴随一声“呜……”悠长悦耳的汽笛声,长长的车身缓缓启动向前,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它一路喷云吐雾,哐当当晃悠悠,如绿色长龙蜿蜒在山野大地,过桥穿洞,驶向传说中未知的远方——山外有城,山外有海,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火车,这个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往,它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③家在山区深处,出远门才乘坐火车,县城没有火车,坐火车须得先乘坐很久的客车到更远的城市。那时候往来的路途可真漫长!山里的孩子鲜有机会乘坐火车出远门,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还小,还要喂食奶粉。呵,幼小的我居然拥有如此神奇记忆。第二次坐火车是五岁那年,和父亲大姐去部队探望哥哥,第二次乘坐火车的记忆更清晰。天不亮被父亲叫醒,车载我们从旅馆出发去火车站,一路向前,穿越黑暗渐渐驶进越来越亮的光明世界——天亮了!我们在人潮熙攘的月台踏上火车,开始漫长旅程。对面座位上,慈祥的老奶奶给我吃甜蜜的橘子糖和包装精美的饼干,可她总是温言管束我,说头探出窗外危险,说站在座位上玩耍不安全……这让我略为扫兴不快。那一次火车之旅我初识离愁:哥哥站在车窗下的站台与我们告别,年幼的我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却没对哥哥说一句告别的话。从此在有关火车的记忆里,便多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第三次坐火车是十五岁那年去省城福州。那次我见到了闽江。七月的清早晨风清爽,江面帆船点点宽阔无边,天水相接,浅淡灰蓝,分外宁静。年少的心被深深撼动:世界如此广阔,我要攒钱去旅游。

④再往后,还乘坐过几回火车?不太记得了,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有太多复杂心绪,记忆便也淡了。犹记那年盛夏旅宿永安火车站附近,夜深难眠,遥望前方灯火璀璨处错综交汇的铁路,忽听悦耳的汽笛声由远而近,竟眼眶微湿,忧伤莫名。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不会再有人笑眯眯地询问我“小姑娘你去哪里呀?”我们全家第一次乘火车去福州,二姐在过道给大家表演舞蹈、邻座大姐姐为二姐梳小辫子的温馨场景成为不复重现的传说。火车之旅渐渐变得枯燥无趣,看书倦了,便呆望窗外风景,看乘客上下来去。火车之旅多像人生旅途,每阶段都有同行者,有人相伴很长的路程,有人相伴短暂,有人中途下车,有人中途上车,或到站下车先行离开,总之很少有人从启程至终点一直陪伴左右,就算至爱亲朋亦概莫能外。

⑤车马书信慢的时代终究已过去,从前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江河湖海原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提速许多倍的高铁动车,宛若银白游龙,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来去。铁路铺设至我家乡,每天数十班动车来来往往,经过家乡的火车站,从城市回到乡村仅三两小时之遥。相较绿皮火车,高铁动车更安全便捷舒适平稳,更得出行人青睐。可我坐在那明亮洁净的车厢,靠着柔软座椅,却觉旅途更静默孤寂——前后左右都在看手机,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愉悦,手机那头的人比身边的人更值得敞开心扉。

⑥我深深怀念,怀念从前的火车很慢很慢,情意很深很深,日子很长很长……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