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凉)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以……为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 乃记之而去(居住)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可知真无马邪? B、其境过清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记之而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小大
(3)、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三)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 , 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陆元方卖宅》
【注】①直:同“值”,价值。②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荮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常平:地名。②饘(zhān)粥:稀饭。③通漕:通航。④荮(zhòu):一种水生植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