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改造我们的学习

观点争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展学习活动,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过《改造我们的学习》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铁是新建设计时速最低250公里的客运专线,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于2003年开通运营。自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高速铁路在中国大陆迅猛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建成了京津、沪宁、京沪、京广、哈大等一批设计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系统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研制生产了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车。

    近年来,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幅进军海外的标杆;中国高铁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车的业务量在铁路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已居全球第一,中国高铁约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

(编自中新网《中国高铁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刷新中国制造新形象》2005年11月18日)

材料二:2003—2015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统计

(数据来源于“中国轨道交通网”)

材料三:

    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高铁被排在首位。在如名网站YouTube上,许多外国友人把乘坐中国高铁快速、便捷的美好体验拍成各种小视频,放在网络上传播,引来各种艳羡和震惊。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百公里时速“绿皮车”,到21世纪初时速约200公里的“红皮空调车”,再到如今时速最高达400公里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中国铁路在“加速度”跨入新时代。

过去五年,中国铁路以平均每天近16公里的速度延伸,截至2017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长了约2.5倍,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累计近50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

    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15万公里,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部总监巴伦感慨地说:“铁路发展正进入一个大时代,中国正成为全球的领跑者,世界铁路的未来在中国。”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中国高铁引领全球体验“中国速度”》2018年2月12日)

材料四:

    代表着中国铁路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大跨度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首次参加春运,成为2018年春运的点晴之笔。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为中国铁路提供的“复兴号”全部动力产品,即592台牵引电机和73台牵引变压器,始终表现为“零故障”运行。

    “复兴号”不仅刷新了中国速度,同时也为世界高铁速度立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而且这一新时代的标杆与“宠儿”,自2017年6月正式亮相至今,不仅让中国高铁这张新的“国家名片”更加闪亮,而且已经在京沪、京广、京津和西成等多条高铁线路上驰骋,为无数返乡团圆的中国百姓出行提供便利,更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经济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摘编自红网《中车株洲电机为复兴号列车提供最美核心动力》2018年2月28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代际升级,主要体现在通讯速度、传输速率的提升,而通讯速度、传输速率也是制定通讯标准时最主要的参考评价标准。高代际往往伴随着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5G时代的到来,则主要是这些具体技术指标的实现。

    业内把2019年称为全球5G元年,同样中国的5G发展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随着5G技术的成熟,许多新兴的行业,如智能安防、无人驾驶、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都将得到极大发展。5G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引领更多的新兴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诸多创新将主要依赖5G通讯技术。随着5G标准和频谱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各国加快了5G的商业化进程,在5G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竞相卡位,竞争激烈。

    中国5G发展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营,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为5G提供关键的中频频谱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华为联手安立公司在业内率先完成5G射频一致性测试;由于无线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

      (摘编自李丹《5G的发展现状分析》)

    材料二:

    2019和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台各项预测数据(出货量以百万计)

   

      (IDC公司全球移动电话跟踪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随着时代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能使生活更具品位,实现“诗意化栖居”。

    通过万物互联,智能设计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智能家居设计,不单单通过网络等科技将家庭产品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的良好交互,还注重产品之间、产品与环境之间视觉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产品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单品优化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发展方向。单品优化即通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反馈,优化单品功能;同时顺应时代审美,优化单品形态。像电饭煲设计,不但可以实现水、米自动精准配比等智能化操作,让“无人炊”成为可能,也使其外观造型更加简洁时尚,更具科技感。当然,智能家居未来设计范畴不仅仅关乎家庭生活,还将发展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人工智能设计也可以激活传统制造领域,使其焕发新活力———既可实现复杂造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可通过智能设计进一步丰富其审美价值。如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参数化建模的花瓶———贝塞尔玻璃花瓶,设计师根据人工智能设计出花瓶表面数千个高低不一的起伏。值得强调的是,该设计不是简单地以机器加工替代人工,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对自然的模拟,为机器加工的产品注入手工艺的灵魂和温度,增加了设计技术伦理的思考。

    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演变为智慧生活设计,与全球研发、制造、模块商等资源融为一体。目前,海尔智慧家庭实验室不仅聚焦实现家电、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而且致力于构建全球最大的“家庭云”,形成一个便捷、个性、安全的“家生态”。这类5G领域的智能设计场景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从智能到智慧,是人工智能从功能设置到系统思维,从唤醒执行到感悟创造的进化,审美境界的提升贯穿其中。可以预期,传递科技进步之美的智能设计,将以更超前的理念开启生活新方式,不断重塑人与艺术、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摘编自沈榆《以智能设计协助“诗意化栖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经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之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和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令人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摘编自侠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每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平凡和渺小组成的。把“我”跟所有观众连接起来,释放每一位观众心里的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努力方向。正如电影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所说“我们就是想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个‘我’拍好”,因为他们最普通,但他们内心最深处有温暖,有情感,有伟大。

从为了新中国第一面电动国旗“万无一失”的林治远,到为了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不敢与爱人相认的高远;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一秒不差”的升旗手朱涛,到把奥运会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地震孤儿的张北京……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击中了每一个“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排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2015年九三阅兵,电影中人物的经历,见证了祖国每一次向前的坚实脚步,唤起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不管是身处繁华的首都,还是身处荒凉的草原;无论是生于建国初期的70岁古稀老人,还是成长于新世纪的青春少年,每个“我”都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重温了记忆,找到了共鸣,牵引出了与祖国最深层的情感羁绊。原来,那些镌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伟大时刻,那些熠熠生辉的璀璨画面,有他,有你,也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和我的祖国》带领我们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我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中,在共和国的星河里,正是无数个“我”默默奉献、无私拼搏,用忠诚、执着、朴实的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对事业坚守,坚定不移为国为民奉献,撑起了共和国的铮铮脊梁,筑起了共和国的雄伟大厦,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摘编自《人民网评:<我和我的祖国>, 伟大的时刻有你有我!》)

材料二:

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的关系,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

《左传·桓公二年》晋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此等等表明,儒学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曾子语,见《大学》第十章)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 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谕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依此而论,要想“天下归仁焉”,则要从做人的最根本处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等做起。可以说,为仁的基础在血缘亲情之中,而治国安民则是对血缘亲情的放大。

《大学》里“八条目”对此说得最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里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立德于天下,就要为国效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指出,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而整顿好家庭和家族,则应从修养自身做起,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上下功夫。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的产生和弘扬,正是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开拓前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激励人们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这导致了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砸烂商店的橱窗或者扰乱咖啡馆秩序,而是拥有一个精神形式——他们企图借助语言革命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

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人们或许会追问:作家的语言天赋是否足以维持文学话语的反抗功能?个人的语言驾驭才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传统立场——美学立场。美学立场常常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启用感官洞悉现实。文学话语亦即文学对于感性洞见的表白,美学立场成为了文学话语和日常用语相持的尺度。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毫无障碍地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在美学的尺度之下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通过重新表述而产生新的语言效果。

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人们按照习惯或者常识看待身边的世界,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人们的所有感觉都因为不断重复而自动化、机械化了。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是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该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当然,并不是文学话语的每一句话都有陌生之效,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现时,这部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必将或显或隐地体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从母语上看,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学话语不可能完全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

(摘编自南帆《文学的维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