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wjx】四川省自贡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请找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

材料一:西汉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家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便在墙上穿一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学习。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各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不符合主题的材料:

举一反三
请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指记录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学校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一部科学、真实、系统的校史,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创建高水平学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校史漫长往往与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水平密切相关,百年或几十年校庆隆重盛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也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

材料二:2017年9月14日晚,重庆二外第四期《雪松讲堂》由校友会瞿扬会长在颂恩堂为初一学子开讲。会长引领二外学子们追寻母校历史,深化对母校的情感羁绊。瞿会长从美国知名的斯坦佛、哈佛等美国校友文化的层面,培养新生接受校友文化,从校友这一特殊角度,触发新生们的成才之志,报国之心与回馈母校的情怀。跟随瞿会长精心准备的幻灯片缓缓演绎,同学们第一次了解了母校曲折的故事,母校历史中那些师德崇高的老师们,和那许许多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校友们。演讲结束,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并表示希望学校能经常开这种催人奋进、引领他们走出青春迷茫的充满正能量的讲座。

材料三:2017年9月27日,由原四中校友鲍清华所设立的“清心清华”助学金进行了第三次发放,“清心清华”助学金意在帮助家庭贫困学子不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而失学,也为激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此次,重庆二外共有10名困难学生获助,受助金额依据校友会对学生的实地考查及鲍清华校友所指定的审核小组审核结果而定。鲍清华校友表示,希望接受捐助的学生懂得心存感激,立志成为有用之才,让这缕回馈母校的涓涓细流一直流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行的意义

    旅行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

    ——马克·吐温

材料一:

    旅行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台湾各大学例有毕业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礼,游迹也不可能太远。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义的壮游。 苏辙认为司马迁文有奇气,得之于游历,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值得注意的是: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是“恣观”。恣,正是尽情的意思。中国人面对大自然,确乎尽情尽兴,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仍能像柳宗元那样“自肆于山水间”。徐文长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说明游览的尽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连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游兴到了这个地步,也真可以忘忧了。

    但是许多人旅行只是为了乐趣,为了自由自在,逍遥容与。中国人说“流水不腐”,西方人说“滚石无苔”,都因为一直在动的关系。最浪漫的该是小说家斯蒂文斯了。他在《驴背行》里宣称:“至于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哪里,只是为了前进。我是为旅行而旅行。最要紧的是不要停下来。”在《浪子吟》里他说得更加洒脱:“我只要头上有天,脚下有路。”至于旅行的方式,当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诚然是一大快事,不过这种人太难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财力和体力也要相当,又要同时有暇,何况路远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两个圣人恐怕也难以相忍。倒是尊卑有序的主仆或者师徒一同上路,像“吉诃德先生”或《西游记》里的关系,比较容易持久。也难怪潘耒要说“群游不久”。西方的作家也主张独游。吉普林认为独游才走得快。杰佛逊也认为:独游比较有益,因为较多思索。

    ——(节选自余光中的《何以解忧》)

材料三: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节选自梁衡的《壶口瀑布》)

材料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期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径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