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山东夏津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

读蔚县剪纸,完成下面各题

       汉唐时代的民间剪纸,本是农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造型符号,起初主要用于祭祀,后来渐渐用于装饰,张贴在民居建筑的门窗、墙壁、炕头、农具、箱橱上,装点生活,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抚慰精神世界,祈求风调雨顺,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城乡的民间生活与信仰艺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活态传统文化之一。

       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的主体是妇女,工具是剪刀,因此又被称为“妇女的艺术”、“剪刀的艺术”。她以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气质而存在,虽然各地剪纸艺人的作品在技法、题材、形式上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在文化功能和纹饰造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一般说来,以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的南方风格纤细秀丽、玲珑剔透,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江浙风格相商疏密流畅、精巧明快;以陕西、山东等地为代表的北方风格豪放精犷、浑厚淳朴。蔚县剪纸就是我国北方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枝奇葩。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俗称“蔚县窗花”。蔚县剪纸是借鉴了杨柳青年画、五强木版年画,在许多民间艺人的艰苦探索下创造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蔚县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艺术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一是以男人为从业主体,被称为“男人的艺术”;二是在剪制工具上不是用剪刀剪,而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刻刀刻;三是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色彩明快绚丽,刨根儿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四是作品题材涉及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祭典仪礼、京剧脸谱、传说故事、鸟兽鱼虫、节俗物象、吉祥福寿、草木花卉、五谷果蔬、仕女诸神、风景名胜等农耕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和京剧脸谱为代表。

       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1)、概括选文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蔚县剪纸始于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一句中的“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4)、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除了文中的剪纸外,请你再列举一例,并简要概括其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男孩别哭》,回答下面问题.
        ①门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晴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②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A)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阴阴的,凄凄的。
        ③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秋天,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④山雨打湿我的头发,浸透我的衣服,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B)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有半点怜惜,我哭得更伤心了。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⑤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爱父亲,我的同样挑着担子的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
       ⑥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四个字.
        ⑦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出息”的理想

孙道荣

       “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开一家粮油店。”小涵的话音刚落地,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起来。

       老师差一点也笑了。在小涵之前,孩子们说出来的理想,不是科学家,就是医生;不是老师,就是艺术家,总之,都是“高大上”的。开粮油店,这也算“理想”吗?

       小涵并没有因此打住,他接着说,粮油店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888粮油店”。小涵说,他之所以想开一家粮油店,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舅舅现在就开了一家粮油店,生意很好,因为这个粮油店,舅舅一家人衣食无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人们吃的很多东西,都不安全,不卫生,他准备长大了之后,在城里开一家粮油店,同时在农村老家,再种几亩庄稼,自己的粮油店卖的产品全是自己亲自种植的,让大家可以放心地吃。而之所以叫“888粮油店”,是因为他发现,舅舅的粮油店卖的东西,大多不是八毛一斤,就是八元一斤,小涵觉得,888,好记,也好听。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虽然小涵的“理想”不那么高大上,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还很没出息,但是,一个孩子,能想到将来自食其力,还考虑到食品安全这样的大事,还是值得鼓励的。

       小涵的理想说完了,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说出他们各自的理想。有个男孩子想做一名飞行员,还有个男孩子说长大了争取当一名威武的将军,一个女孩子说将来想考艺校,做演员,当明星,另一个女孩子则希望成为一名画家。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兴奋地为自己的未来,画了一张又一张理想的蓝图。这堂班课热闹而生动。

       日子在继续。“没出息”地只想开一家粮油店的小涵,在被同学们嘲弄了几天之后,慢慢被淡忘。

       放假前,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户外活动。天气很热,老师喝完矿泉水,准备扔掉矿泉水瓶。突然,小涵走过来,看着老师手中的矿泉水瓶说,老师,能把空矿泉水瓶给我吗?老师将矿泉水瓶给了小涵。小涵接过老师的矿泉水瓶,熟练地将矿泉水瓶往地上一放,用脚一踩,瓶子就瘪了,然后,弯腰捡了起来,放进自己的背包里。老师好奇地问他,这是干吗?小涵说,老师,我攒着卖钱啊。

       这时,旁边的几个学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几个的空矿泉水瓶都给他了,他踩瓶子的样子好专业啊。有个同学说,老师,他平时也捡矿泉水瓶的,都已经很久了。他简直就是一个小破烂王。

       老师好奇地问他,你真的一直在捡矿泉水瓶吗?

       小涵点点头。

       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差啊,老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

       小涵说,每次我拿这些矿泉水瓶卖,都能卖十几块钱,我已经靠这个办法,攒了好几百元了呢。

       可是,你靠捡矿泉水瓶攒钱,做什么用呢?

       小涵犹疑了一下,说,老师,我不是说过,长大了我想开一家“888粮油店”吗?我把这些钱都攒着,留着将来开粮油店啊,这就是我的原始资金呢。

       老师愣住了。

       她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把那次班课上的话当真了,一直默默地为他的“理想”积攒着,努力着。而自己当初听到他的那个“没出息”的理想时,甚至也在心里很不以为然。

       孩子的理想,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所以,班课上孩子们说出的“理想”,她并没有太当真,而此刻,她忽然意识到,一个人的理想是什么,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光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你是不是真的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汗水。而面前这个小男孩,他已经开始在为他的理想做着准备,这是最难能可贵啊。也许他的理想还会改变,但就算他长大了真的开粮油店,她也相信,他能把粮油店做到最好。什么是出息?这就是出息。

       她想,回去之后,就立即再开一次班会,她要告诉她的学生们,别忘了你的理想,更别忘了从此时此刻,就开始为你的理想做准备。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做,永远比想更重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摘  花  记

①天落着雨,地上的积潦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这是我们到乡下来度春假的第二日,山径湿滑,无法出游,这场雨扫尽大家的兴致,只有闷在这一座楼屋里。

②大人们聚在客厅里吸烟、聊天,山山、兰兰一双小兄妹和他们四岁的表妹小玛,在廊前追逐着花猫为戏,几个孩子随即又冒着雨在院中荡了一回秋千,然后,又跑进客厅里来。

③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小脸上都似笼罩着一层阴影,山山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说:

④“这里多没意思,我们还是坐火车回家去吧。”

⑤小玛转动着一双龙眼核般的黑眼睛望望小表哥,然后学着说:“回家去吧。”

⑥兰兰嘟着嘴不说话,她自昨天好像就厌烦这乡居生活了,她在怀念着她的小女伴们。

⑦我带他们走上楼屋,打开窗子,眼前顿觉一亮,一丛丛的杜鹃、樱花红遍了附近一个人家的庭院,那庭院被一道旧竹篱围了起来,院中静静的,没看到有人走出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该是寂寞的吧?

⑧“那些花真好看啊。”兰兰翘着脚,双手扳着窗槛,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情。半晌,她又说:“能摘些来多好!”小玛也笑着:“我们去摘吧。”

⑨只有山山在一旁不吱声,他像是在那儿打主意,忽然间,他拿起我桌上摆的一把小剪刀:“我们到那家去剪些来吧,好不好?”

⑩我对他们说:“人家的花怎么好去摘呢?”

⑪“那个院子里反正是没有人的呀,”山山,这个小小的观察家说,“半天我们也没看到个人影呢。”

⑫我实在被他们缠不过了,只好让他们去:“去吧,但是要少摘,擘一两枝就够了,不然人家的枝子上就光了,多难看。”

⑬“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不多摘!”三个小孩子跳跃着下楼去了。

⑭他们走了,这空荡荡的一间楼屋顿显得如此清寂。我看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来叮叮的凿石声。在这幽静山中,听来是那般清脆。我随手在桌边拿起了一本书,其中落出了缤纷的花片,这还是以前自一个友人的园中摘下来,压放在书页中的一朵玫瑰,我原也是一个喜欢花的人。我更忆起读书的时候,每逢生日,总有一个朋友送来一盆淡紫色的菊花,这已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那片淡淡的忧郁的紫色,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⑮我想着,想着,窗外的雨声渐疏,孩子们杂沓的脚步声也自院前传来了。我探首楼窗外,只见他们像自前线撤退的三个小兵,神情是那般沮丧,步履是那般迟迟,没有欢呼,没有笑语,尤其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三个人的手中空空的没有一朵花,只是三张小面孔红通通的,比才开的杜鹃还要红艳几分。

⑯我匆匆下楼,问着他们:

⑰“怎么空着手跑回来了,花呢?”

⑱“太高,摘不到!”

⑲“我们够不着摘。”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

⑳年纪最幼的小玛在那王呆呆地站看,她的眼中噙着泪。忽的,她扑向我的怀里:“那家,我们推门,有人出来了,说摘花叫狗咬我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㉑旁边,那两个为了“自尊”不肯说出真情的大孩子——山山同兰兰,瞄了他们的小表妹一眼,悄悄地溜了出去,蹲到郎前看雨去了。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

小语、小义就美文大师张秀亚的《摘花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和体会。请你帮助完善讨论内容。

小语:张秀业老说“诗歌重韵律节奏,散文重画面图像”,这篇文章描绘①{#blank#}1{#/blank#}这一景致极富画面感。

小文:对,作着描远山白雾挪移的景象也非常生动,你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叮叮的凿石声。”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呢?

小语: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叠词的运用:②{#blank#}2{#/blank#}

小文: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也恰恰印证了张老师对散文用词的追求——“要选取最精当的字,淘汰那繁冗重复的字。”可在“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这句中,“拘囚”一词有点不妥吧?

小语:③{#blank#}3{#/blank#}

小文:原来如此,“用词精当”在于作家情感使然,亦如作家行文时的选材。本文题为“摘花记”,却在文章开头写了成人们雨天无聊的情景,这与孩子摘花有何关联呢?

小语:④{#blank#}4{#/blank#}

小文:嗯,本文看似松散,其实都围绕着“摘花”展开,这与汪曾祺《昆明的雨》相似。而且两文都流露出作家对“美”的珍视,你能联系《摘花记》与《昆明的雨》作具体分析吗?

小语:⑤{#blank#}5{#/blank#}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的,十分得意的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地。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