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在诗意之外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③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⑤我们坐车往山上去。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而村医出诊, 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而我们精准扶贫的干部就多了这方面的思考。

⑦在精准扶贫的当下,我们的扶贫干部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忘的生态景致。

⑧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情景,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诗意。

(作者:贾飞黄。)

(1)、选文从“我”的视角讲述石志村发生的变化,请简述这样写的好处。
(2)、请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3)、文章第⑤段写石志村的交通状况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具体分析。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在诗意之外”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人与茶
         ①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与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懂得喝茶的艺术,又能辨别茶的好坏的,当然以中国人为第一。
         ②远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传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喝茶对人的好处,也是最古的记录。茶最早产于蜀地,到了三国时代,喝茶的风气已经更加普遍了。
        ③到了唐代,茶博士陆羽撰写了《茶经》一书,茶的焙制及烹饮的方法,才得到完善的注释,使世人更懂得喝茶的艺术了,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喝茶的风气,在这时达到了流行的顶点,不仅人人喝茶,家家都要喝茶,在贸易繁盛地带或通行大道上设有茶座,自不待言,       乡间墟集草市,      都有茶座的开设。这时的茶座,是单纯卖茶的地方,没有其他复杂的饮料,更没有点心之类可吃的。
         ④但是到了宋代,茶座又称茶坊,所卖的茶,五光十色,除纯茶外,又有酸梅汤、姜茶、和合汤、宽煎叶儿茶等等。《水浒传》中记述北宋时的茶坊,又有不少花样,例如王婆在清河县城紫石街开设的茶坊,在茶内还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此外,又有甜的杏仁茶,咸的牛肉茶,随客人的嗜好而供应。
         ⑤南宋时设在临安的茶坊,又称茶肆,比王婆的茶坊又大异其趣。
        ⑥在中国,茶是民间最普通的饮料,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有些地方,因天时地利的特惠,以及品种的优异,所以产品特别有名,驰誉遐迩。据陆经所载 , 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采的叫茶,晚撷的叫茗。但后来茶产愈来愈多,只得个别另立名目,以资分辨。如以采取时间而得名的有雨前茶、白露茶等;以产地而得名的有浙江的龙井茶、福建的武夷茶、安徽的六安茶、云南的普洱茶、湖南的君山茶、台湾的冻顶茶等;以象征事实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碧螺春、铁观音等;以色泽而得名的有绿茶、红茶、白毛尖茶等;以香气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苦茶等。至于团茶、沱茶、砖茶、块茶、梗片等,便是以制出后的形式而得名的。
        ⑦当春季茶树发芽时,即由茶树上采摘嫩叶,叶的尖端即称为尖,或名叫枪,分有五等。采摘时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妇女用指甲采的更为名贵。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⑧茶叶采摘后,马上就得进行焙制。制法不外晒干,揉团,摊开,焙烘几个阶段。制绿茶时必须先用高温把叶中的酵素杀死,以阻止它发酵,所以绿茶又称不发酵茶,可以保持茶叶天然翠绿的色泽。至于红茶的制法,是把从茶树上取来的青叶,略为晒干,加以揉捻,使茶叶中的细胞破裂,挤出液汁,然后放着让它发酵。发酵时茶叶的绿叶素破坏了,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在中国的安徽祁门,便是著名出产红茶的地方。
        ⑨茶叶之所以芬香,是因为它含有芳香油的缘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挥发,红茶在发酵后,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没有绿茶芳香,事属当然,无须多辩。如珠茶、贡熙茶、蟹目茶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见茶的种类繁多了。(作者钱歌川,文章有删改)

阅读《一个美丽的故事》,回答问题

    ①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②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③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④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⑤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⑥妈妈笑了:“什么?”

    ⑦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⑧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⑨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⑩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本开新 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 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中国石拱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各种各样的桥

    侗家风雨桥(节选)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极富民族特色,最著名的风雨桥当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程阳风雨桥。该桥始建于1920年,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十分雄伟壮观。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采用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的组合结构,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体现了侗汉先民的文化交流。桥的长廊两侧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刻着精美的侗族图案,龙凤花草,秀丽玲珑,给人以庄重典雅的艺术美感。又与周围景色配合适宜,浑然一体。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都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用二三百年而不损,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岛隧集群工程,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它由许多世界之最: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钢铁大桥;最长的海底隧道;最精准的深海对接,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除此之外,大桥还有360度无敌海景,与海天景色相衬相融。

    在港珠澳大桥上,有三座桥中桥。第一座是九洲航道桥,名为“风帆塔”,寓意“扬帆远航”。第二座桥是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上三座“海豚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座桥是青州航道桥,桥上两个桥塔,名为“中国结”,寓意“三地同心”。

    重庆网红桥

   

    位于重庆渝北区古路镇的周家山大桥。

   

    蔺市镇香梨溪上建有房屋和商铺的廊桥,一半是中式建筑,一半是西式建筑,中西艺术有机融合。

(三)桥是技术,也是文化(有删改)

    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滕桥、索桥等。

    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俱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煤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由于我和大第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每次吃鸡蛋,她常背地里多给我一片。有时候很不容易吃苹果,一个苹果切12片,她也会给我两片。如果有斩鸡,她总会留一碗鸡汤给我。

可能是母亲的照顾周到,我的身体竟然奇迹似的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读到第二名。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读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吗?”

    但身体好、功课好,母亲并不是就没有烦恼。那时我性格古怪,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有时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语,即使是玩杀刀,也时常一人扮两角,一正一邪互相对打,而且常不小心让匪徒打败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幸好那时候心理医生没有现在发达,否则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时庄稼囡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心想:这个孤怪因仔,长大后不知要给我们变出什么出头,就是这个念头也让我伤心不已。后来天黑,你从外面回来,我问你:‘你一个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说:‘我在等煮饭花开,等到花开我就回来了。’这真是奇怪,我养一手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坐着等花开的。”母亲回忆着我童年一个片段,煮饭花就是紫茉莉,总是在黄昏时盛开,我第一次听到它是黄昏开时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开。

    我15岁就离家到外地读书了,母亲因为会晕车,很少到我住的学校看我,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她常说:“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但每次我回家,她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给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满东西。我有一次回到学校,打开背包,发现里面有我们家种的香蕉、枣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参、一袋肉松;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绑的粽子,以及一罐她亲手淹渍的凤梨竹笋豆瓣酱...还有一些已经忘了。那时觉得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

    那时我住在学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学都说是小过年,因为母亲给我准备的东西,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现在,我母亲还是这样,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一样。有一次我回到台北,发现包包特别重,打开一看,原来母亲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电话给她,问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说:“我要给你们在飞机上喝呀!”

    高中毕业后,我离家愈来愈远,每次回家要出来搭车,母亲一定放下手边的工作,陪我去搭车,抢着帮我付车钱,仿佛我还是个3岁的孩子。车子要开的时候,母亲都会倚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那时我总会看见她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我们家5个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扬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

    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罗师傅

王尚桐

①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②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河南人,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一天又一天,老罗成了小区中的一员,家家离不开他。

③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觉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越细,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纯净水取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④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有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有人调侃了:“老罗,我教你微信支付吧。”“老罗,再用现金支付就打折。”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浓河南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金支付习惯,不麻烦。”

⑤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⑥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⑦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上午A区,下午B区,不再随叫随到,几乎一夜之间,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⑧从此,除了偶尔在小区照面,碰见小师傅的机会少了,生活也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⑨老罗走了,和老罗一起走的,还有他的时代。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