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新冠疫情下重新审视传统菜市场

李华

1)菜市场是中国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蔬菜生鲜购买场所。作为70后,记忆中的父亲每天都要去市场采购食材,顺便带回当天的早点。后来我成家立业,定居在美食之都广州,也像父亲一样,把逛菜市场作为每日的功课——毕竟身边的广州人都喜欢吃新鲜的食物,不论是海鲜还是家禽,务必要生猛活杀。

2)2015年我移民加拿大,第一份工作就在华人连锁超市“大统华”。我这才发现北美生鲜零售业态与国内的差异极大。

3)在北美,蔬菜生鲜杂货的主要零售场所是连锁生鲜超市和像沃尔玛这样的包含蔬菜生鲜杂货的超级购物中心。像国内这样的传统菜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尽管一些农村会有农夫市场(farmer'smarket),但通常只销售蔬菜瓜果,并不包含肉类。个别的传统杂货市场如多伦多的St.Lawrence市场,肉类都是切割处理完毕,绝没有活的家禽家畜。而在中国,由于国人的食谱非常广泛,中国传统菜市场的肉类品种也更为丰富。再加上国人习惯于现宰现杀现清洗,所以菜市场往往处于泥水、血水、动物排泄物和内脏下脚料混杂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菜市场在国外被称为“WetMarket”直译就是“潮湿的市场”

4)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供肉食的活体动物被圈养在窄小的笼中,并紧凑地摆放在一起。其中可能有鸡、鸭、鹅、兔子、狗、竹鼠乃至乌龟、青蛙和蛇。或许还很有可能混杂着一些如禾花雀、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它们都在嘈杂窄小的环境中等待着被挑选和宰杀的命运。

5)这些动物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那些野生动物,可能还带着捕捉时造成的伤口。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状态下它们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几乎就是最理想的物种间细菌和病毒交叉传染和变异培养的温床。

6)需要强调的是,哪怕菜市场完全都是养殖动物,由于品种、产地来源不同携带的细菌和病毒也有可能是有很大差异的,同样可以进行交叉传染。

7)病毒成分的重新分配、交换和变异在菜市场静静地发生着。那些摊贩在现场宰杀时被刀具割伤或者被动物垂死挣扎时弄破的伤口,传统菜市场混杂动物粪便、羽毛的浑浊空气,混杂动物粪便和血液的污水,让这些新的病毒轻而易举地突破人类的免疫系统。这些摊贩们往往成为人类第一批的感染者。

8)接下来就是摊贩传染给顾客,最后病毒开始在人类社会中流行。对于这种传染路径,和我们生鲜采购与饮食习惯完全一致的香港深受其害。

9)1997年香港发现了全球第一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到了2001年香港再次爆发大规模禽流感疫情。香港政府迫于无奈扑杀了境内所有120万只家禽,并开始严厉管束菜市场活禽宰杀的生意。

10)2003年的非典更是敲响了警钟,之后香港政府开始逐步引导收回活家禽零售商的牌照,以便减少活家禽的零售点和降低市民接触到活家禽的机会。

11)1997年,全香港有200多家养鸡场,70多家活禽批发商,3000家活禽零售摊档。到了2014年,只剩下30家养鸡场、23家批发商及130家活禽零售摊档。活禽零售摊档数量不足禽流感之前的5%。目前香港市民消费的鸡肉超过98%是集中宰杀处理的冰鲜鸡和冷冻鸡,现场宰杀的活鸡已经极为稀少。就算是宰杀的活鸡,99%也都是本地养殖的鸡,而放弃从大陆进口活鸡,以避免输入新的禽流感病毒。最近十年以来,除个别案例之外,香港再也没有爆发过严重的禽流感威胁。

12)香港的这种做法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肯定。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发布的“活禽市场生物安全指南”也强调现宰现杀的“新鲜”,是传统社会遗留的陋习,并没有非常大的价值需要保留。只有通过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集中自动化养殖、宰杀和处理,才能让大众远离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疾病威胁。

13)遗憾的是,目前绝大部分国人仍然重度依赖传统菜市场提供生鲜食材的采购。而现宰现杀的摊档又是中国传统菜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构成了对普通大众潜在的健康威胁。根据麦肯锡2018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采购食材的居民中88%在过去三周内去过传统菜市场,而排在第二位的本地超市比例只有19%。而FT中文网的数据显示,英国居民采购生鲜的主要来源是超级市场、便利店、折扣店和超级购物中心。当然有一部分年轻人也开始在网上采购生鲜货品。真正在传统菜市场购买的比例不到5%

14)我们应该意识到,让大众远离养殖的肉食动物,并避免接触宰杀和清洗处理环节,是保护大众远离致病病菌和病毒的重要措施。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大众意识到强调“现宰现杀”是传统社会的陋习,存在一定的风险,引导大众购买集中处理后的生鲜食材。

15)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行业监管和税收手段,逐渐收缩活禽活兽的零售交易规模,把其压缩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比例,并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活禽市场生物安全指南”中的规范严格要求经营场所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尤其是在人群聚居的大中城市。

16)培养居民改变采购和饮食习惯是困难的。但放弃“现宰现杀”,转而采用集中屠宰、集中处理,是不得不推动的社会文明发展方向。所以未来需要考虑变革的除了零售环节之外,还需要从产业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的角度考虑养殖、屠、架工及运输的一系列环节。

(1)、根据文章(4)—(8)节内容,按要求完成病毒传播路径的思维导图。

(2)、按要求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香港的这种做法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肯定。”(“这种做法”指代什么?)

②但放弃“现宰现杀”,转而采用集中屠宰、集中处理,是不得不推动的社会文明发展方向。(“不得不”三个字能否删掉?)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试举一例分析本文运用数据的意义。
(4)、请阅读以下建兰中学某班社会调查反馈,结合本文内容给市场提出合理建议。

学校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周边场,我们这一组在走访抚宁巷农贸市场的几家活禽宰杀点,发现鸡、鸭都用铁笼子关住,笼子下面混合着家禽的粪便和宰杀家禽后流出的污水,大铁锅里装着烫家禽的废水,上面还漂着家禽的毛。队员们还采访了附近的住户,居民们说:“‘点杀’活禽的地方满地都是垃圾,我们在楼上窗户都不敢开,空气质量太差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复大脑不是梦

(1)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而在长期的发展适应过程中,人体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干细胞。干细胞,即起源细胞,它是一类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全球目前已经开展了上万例的干细胞移植,经临床证实的干细胞可用于移植治疗的疾病达92种,包括脑瘫、老年痴呆、糖尿病、肝脏疾病、肿瘤、烧伤、衰老等。

(2)按照发育状态,干细胞可以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全能性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环境,胚胎干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在科学家的不断尝试下,人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比如神经元、心肌细胞、胰岛细胞和血细胞等。

(3)最近,中国科学家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项新突破走在世界前列。

(4)2013年5月,复旦大学张素眷教授领军的科研团队首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转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并将转化后的中间细胞注入到小鼠大脑中,使已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小鼠恢复了学习和记忆能力。该成果第一次证明人类干细胞可以成功植入到大脑中,对治愈各种神经功能缺陷疾病有重大意义。

(5)张素春团队选中了一种不会排斥其他物种移植物的特殊品种的小鼠,他们首先“蓄意破坏”了小鼠大脑中掌握“学习和记忆”、被称为“内侧隔阂”的大脑区域的线路,使小鼠暂时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植入后的干细胞立刻形成两种常见的、重要的神经类型,它们分别与大脑中“指挥”行为、情感、学习、记忆、成瘾和许多其他神经问题的化学物质氨基丁酸或己酰胆碱能神经元进行有效沟通,并响应来自大脑的化学指令,开始特化并与海马体中的适当细胞相连接。测试证实,这些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连接”成功的小鼠,常规学习和记忆能力得到了有效恢复,评分明显优于那些依然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小鼠,尤其在“水迷宫”测试中,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小鼠对迷宫的设置记忆清晰,应对自如,而对照组小鼠面临迷宫则慌作一团,不知所措。

(6)干细胞移植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细胞替代来修复大脑损伤,前景诱人。但张教授指出,目前干细胞治疗还不大可能立即产生效应,因为许多精神疾病仍难以确定是大脑的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节选自《生物读本》)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只念一点好
                                                                                              邹扶澜
      ①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他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千就是20年。
      ②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就从科长晋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并发誓永不见她。
      ③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④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⑤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沉思。
      ⑥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他就径直去了嫂子家。
      ⑦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土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⑧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⑨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
      ⑩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⑪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⑫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来,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⑬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⑭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这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保存得好好的呢。
      ⑮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不但腿好了,而且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了。
      ⑯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就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还能爬这么高,这可都得感谢我嫂子啊!”
      ⑰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⑱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
      ⑲他说,他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一份感念,所以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⑳他是我的岳父,这是他的一段真实故事。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 , 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