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yú)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渐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并把意思写出来。

充沛:

丰腴:

(2)、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描述了“撒哈拉”的样子:(      )
A、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 B、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C、丰腴的沃土 D、植物枯萎退化
(3)、对文中画线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把大量水分带到了撒哈拉。 B、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变成了大沙漠。 C、撒哈拉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撒哈拉降下的雨水越来越少,江河湖泊日渐干涸。
(4)、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撒哈拉”变成沙漠的原因?(     )
A、乱伐森林 B、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C、“季风雨”的变化 D、践踏植被
(5)、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A、沙漠——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B、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   C、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青葱草原 D、沙漠——青葱草原——干旷草原——稀树草原
(6)、“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动物们的神奇“耳朵”

①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声波和信号不绝于耳,充满了整个世界,而其中的大部分信号人类是听不见的,动物却可以听见。究其原固,不得不提到它们的神奇“耳朵”。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们使用的声音,人类能听到的还不到10%。人类的耳朵能听见频率在20~20000赫兹的振动波,但是,猫科动物能分辨出30~4500赫兹的声音,狗的听觉的最高极限是60000赫兹

③频率在20赫兹以下的振动波叫次声波。虽然人耳听不见它们,但却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它们。使用次声波进行通讯却是一些动物的拿手好戏,(  )音调低沉的次声波能通过地面贴着土层传播,声音的来源无法被辨认,(   )不易被捕食者发现,次声波还具有传播距高极长的优点,因此,一些雄性动物经常用蹄子踏击地面,通过发出次声波来发号施今。

④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是另外一类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却被鸟类中的油鸱、金丝燕,喷乳动物中的蝙蝠、海狮和鲸类等广泛利用,例如海豚和海豹可以发出和听到水下高达18万赫兹上下的声音。

⑤哺乳动物的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耳廊为哺乳类动物所特有,内有弹性软骨支持,成为高度精巧而灵敏的集音装置。不过,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类哺乳动物耳廓的构造却很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耳朵”。

⑥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硕大的“招风耳”。大的耳朵可以增加收集声音的面积,从而更清楚地听到声音。一般来说,夜行性的或在开阔地带生活的哺乳动物的耳朵都比较发达,如蝙蝠、兔类等。

⑦耳朵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直径约为2米,听觉非常敏锐。由于耳部的褶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还能顺便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阅读《自然故事园》节选部分,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

    含羞草在有的地方也被人叫做怕丑草、知羞草或呼喝草,它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类草本植物,叶子对光热特别敏感,只要受到外界刺激便会立即闭合。

    含羞草的整体形状就像一个毛毛球。害羞草的叶子呈羽毛状,复叶互生,呈掌状排列。它在盛夏九月开花,花卉为白色或粉红色,开花后结出扁圆形的荚果。每荚节都有一粒种子,等荚果成熟以后,最后留下节与节之间的空架子,看上去十分有意思。生活中我们只要碰到含羞草,它就会低头下垂,这是为什么呢?

    据植物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叶片闭合与叶柄下垂的现象是因为它们受到了刺激与震动之后,植物细胞作出的一种感性运动。含羞草的叶柄基部与复叶的小叶基部有一个比较膨大的叶枕,叶枕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如果有人故意或不小心碰到叶子,叶枕感应到这种刺激之后就会将两种小叶子闭合起来,如果触动的力比较大,这种刺激除了传到小叶的叶枕外,还会传到叶柄的叶枕,这样一来,整个叶柄都垂下了。

    曾经有人拿含羞草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传递这种刺激的速度是惊人的,最高速度达10厘米每秒,而它的叶子会在0.08秒内迅速闭合,大概过了5-10分钟后,它又会恢复正常形态。有人曾经反复刺激含羞草,想看看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结果显示,一开始它会刺激的反应,但是时间一长它就不再做任何反应。

课外阅读。

埃及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约137米,相当于50层楼高。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