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过关检测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

    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茎,眼看就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怕。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蔓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需与这块热土的联系被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瞪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托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被埋了下去。蜡梅瘦骨粼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与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相比,它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凋谢的冬天,在它的枝干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文中第十自然段有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2)、“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句中的“千金”指的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表示时间的变化外,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朗读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蜡梅新生了”一句,应重读的词语是“”,应读出的语气。

(5)、细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这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妥,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功”与“成”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俗话说“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小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会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需要功力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的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眼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万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的“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花朵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决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