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一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虽乘御风     ②素绿潭

③略无        ④既而渐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4)、下列对《三峡》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二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5)、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乙段从、色、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 , 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

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节选自苏轼《遗爱亭记》)

【注释】①何武:字君公,西汉名臣,为人贤良方正,为官秉公执法,政绩显著。②徐公君献:徐君猷,当时黄州的知州,苏轼的好友。③啸咏:犹歌咏。④继连:僧人名。⑤谷:即巢谷,字元修,苏轼同乡人,此行来探访苏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