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

      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②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③“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④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而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⑤“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就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当初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⑦在交通领域,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⑧……

      ⑨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不过,也有长期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警示,“互联网+”的趋势时至2015年已经无法阻挡,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很多改变,就好比是皮肉之上附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毛”,皮肉被包裹起来,似乎不再重要。“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

(选自2015年3月11日澎湃新闻网,有删改)

(1)、文章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按照顺序进行说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互联网+”的含义和“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B、文章开头引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互联网+”,突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C、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导致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这样彻底颠覆了通信行业。 D、“互联网+”的趋势已无法阻挡,这让传统产业有了很多改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冷静认识。
(3)、有学者警示“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请你试举一例说明什么是“卖毛的生意”。

举一反三
阅读弗雷德•皮尔斯的《空气中取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 , 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英尺×10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

(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各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女如初来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摸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是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船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睐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这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社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辞劳苦

于广益

    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辛苦的劳动。成语“不辞劳苦”形容一个人的做事态度,虽然辛劳、辛苦也在所不辞。

    ②劳,会意字,本义是费力。《说文解字》:“劳,剧也。从力,荧省。”荧,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的疲惫和辛苦,即“用力者劳”。“劳”的字形,从溯流来说是从“勞”简化而来,泛指一般的劳动、烦劳。引申为疲劳、劳累,如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因为劳而有功,又引申为功劳、功绩,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为劳。”

    ③劳,最开始是简单的肢体活动,后来就发展为集体力和心志为一体的锤炼。《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劳其筋骨”就是经历身体的劳苦、疲累,甚至要忍受筋骨酸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如果靠毅力坚持住了,就能磨炼意志、坚韧性情,从而增长本领,可堪大任。④“劳其筋骨”是吃苦,更是“进补”,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清人徐荣《劝民》诗写道:“闲也过一日,劳也过一日。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清闲安逸并不能使人精力增长,而辛苦劳作却能使人筋骨壮实。可见,“不辞劳苦”虽说累,但能锻炼人、丰富人、提升人。

    ⑤“劳动之于提高才能的关系,就像食物之于人体的关系”,食物能给人体补充营养,劳动是提高才能的养料,而“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一个人对劳苦不推辞、不逃避,于身心发展大有裨益,那些吃过的苦终变成营养剂滋润自己,那些受过的累终搭成进步的阶梯提升自己。⑥劳动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古人对此认识颇深。东晋陶侃赋闲后,不愿清闲度日,他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外面,晚上又把砖搬回屋里。对此,他的解释是:如果生活过于安逸,恐怕以后难以担当大任,不利于收复中原的大业。正是这种不辞劳苦的处事态度,让陶侃一生颇有建树,成为一代名将。

    ⑦明代学者史桂芳曾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吾命言儿、稻孙,不外一‘劳’字:言劳耕稼,劳书史,汝父子其图之。”史桂芳将耕作与读书并列而举,意在引导孩子热爱耕读劳作,只有不怕吃苦、踏实肯干,才能有饭吃,有幸福的生活。

    ⑧不辞劳苦对为官者而言,就是要勤政,多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明代袁宏道在任吴县知县时,发现衙吏办事拖沓,到县街等待讼决的人住满了客棧。于是他大力整顿吏治,省讼便民,尤其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往往只在县城吃一顿饭的工夫,事情就办结了。百姓称之为“升米公事”,称颂他为百姓办事勤快、效率高。

    ⑨“不情者,众善之师也。”时代图景的铺展离不开不辞劳苦者的付出。立足本职岗位,远离安闲、舒适、懒惰,勤于任事、苦干实干,在工作中勇于担重、担难、担险,最后,所有的“辛苦指数”都将转换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11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