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岭市五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心里留下一眼井

孙君飞

①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乡亲们吃上自来水了!”

②母亲的喜悦将电话都打湿了,我连声说:“好啊好啊!”

③放下电话,我快慰的心里竟然生出了丝丝缕缕的伤感和眷恋——自来水那么便利,老家的那眼井从此真的要被人彻底遗忘了,甚至被填入沙石泥土也不可知。

④我一直喜欢“井”这个词,喜欢它滋润口齿的发音,喜欢它所氤氲着的尘世生活。

⑤它原本是安静的,风吹不到它,它是镶嵌在地下的一面光洁的镜子,照见井沿的青草花枝,照见天上的蓝天白云,感受到风的吹拂却不起一丝涟漪,但是水桶垂下的时候,它兴奋地溅起水花,争先恐后地要出来见见夸它甘甜如蜜的人们,当它像绸缎一样滑入搓衣的大木盆中,洗菜的塑料筐中,淘米的筛子中,酿酒的陶罐中,榨菜的水缸中,井沿的四周于是就有了繁华喧天的烟火岁月。

⑥井水像酒一样叫人兴奋。男人们闷声不响地殷勤地为婆婆婶婶们汲上井水,脸上却堆满笑,他们陶醉在唧唧喳喳的声音里。唧唧喳喳的除了孩子,除了水井旁边的喜鹊,更厉害的是脸色黧黑、浑身蛮力的女人们,她们有说不完的粗话、趣话、家常话,手里的活儿不停,话一直在说,就像是井里的水再挑也挑不完,汩汩地直冒,堵不住,越堵越旺盛。她们的话把空间都小了,仿佛花儿一样用一种迷人的气息将村里的领地都占领了。孩子们像青蛙一样跳来跳去,被冷落了,就拿井水去做恶作剧,搅扰了大人们的兴致。脾气暴躁的母亲顾不得擦拭沾满井水的手掌,一把逮住孩子,在屁股上“啪啪”就是两掌。孩子哭了,有人却笑出了眼泪;哽咽了几声,孩子又好了,一直舍不得离开这里。

⑦井是磁铁,吸引了一拨一拨的人。那时真是人气好旺,不像后来,越来越多的乡亲到城市里去吃自来水,这眼井就越来越被冷落了,等上老半天,也不见一只水桶垂下来。生活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没有人能够永远地停留在过去。人会老,井也会老。人寂寞,井更寂寞,它只能呆在乡下。或者,它以瓶装纯净水的模样流浪到城市里,去看看老乡们,他们是不是依然只能喝自来水?我在喝纯净水的时候,不止一次觉得这就是家乡的井水,原本是很家常的,被精明的人一捣鼓,就有些奢侈了。

⑧喝上自来水了,喝上五粮液了,喝上葡萄酒了,喝上可口可乐了,可是又能怎样呢?我忘不掉老家的那眼井,压着青石板,架着辘轳,井绳总是湿润着,夏季那么清凉,冬天又那么温暖,喝在腹中沁人心脾,从来不会在夜里做噩梦,那么安静祥和的井水让所有的人远离了失眠。我每次回来,都要去看看它,更爱它如今饱受沧桑和被冷落的容颜。它依然静静的,水很饱满,将要溢出来了,可是没有人来喝它。我像过去那样趴到井沿,揽它入怀,看井里的影子,遗憾的是只有我一个人,而且也不是缺了两颗门牙、留着小平头、笑得很坏很滑稽的那个孩子。我长大了,那些跟我一起看井的伙伴们也长大了。这就是代价,我们长大了,却永远失去了一起看井的机会,繁华喧天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⑨我用自己的眼睛着井的眼睛,我看它就像看自己的一个爱人。看井出神了,过去我常常用一枚石子荡开它的神秘,现在我只能用一滴泪珠击起怅怅的涟漪了。井回眸一笑,很苦涩的样子,一转身,又渐渐把路跑远,消逝不见了……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井的特点。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她们的话把空间都小了,仿佛花儿一样用一种迷人的气息将村里的领地都占领了。

②我用自己的眼睛着井的眼睛,我看它就像看自己的一个爱人。

(3)、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两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在心里留下一眼井”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意回答。
举一反三
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九步之暖

    ①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②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 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③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孀居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④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⑤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⑥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⑦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⑧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⑨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⑩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⑪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叶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⑫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⑬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附加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孝绳

麦父

    偶尔看到一张获奖的新闻照片:儿子用一根绳拴在老母亲的床头,了解其背后故事后,心为之一动。

    他已70多岁了,是个典型的农村老汉。不过,在101岁的老母亲面前,他还是个孩子。

    白天他要下地干活,还要兼打一些零工,很累。晚上回到家,倒头就能睡着。而且,总是睡得很沉。但他又不敢睡得太死,因为101岁的老母亲夜里要起来上厕所。老母亲的眼睛差不多全瞎了,夜里更是什么也看不见。这要万一摔上一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叮嘱老母亲,夜里起来上厕所时,一定一定要喊醒他,从很久以前开始,他就在老母亲的床边,又支了一张床,自己睡,方便夜里照顾老母亲。

    也不知道是老母亲舍不得喊醒他,还是喊了他却因睡得太沉没听见,老母亲夜里常常是自己爬起来,摸索着去厕所。这让他既自责,又担忧。

    他想了个土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母亲伸手就能拉到绳子,而绳子另一头则系在自己手腕上。这样,老母亲只要拉一拉绳子,就一定能把他拉醒。晚上,安顿好母亲就寝,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老母亲的床头,另一头紧紧地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后,才熄灯睡觉。每天都是如此。

    夜里,手腕上的绳子动了,他立即惊醒,开灯,起床,解开手腕上的绳子,扶起老母亲,搀到卫生间,等老母亲方便好了,再搀扶回床上休息。再把绳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才躺下睡觉。

    一夜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程序。

    他的夜,都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他的睡眠一样。哪怕母亲最后一次上厕所时天都快亮了,只要自己还躺上床,还能合上眼,眯一会儿,他就一定不忘记系上绳子。早晨,他的手腕上总是会勒出一道浅浅的血痕。

    每天晚上都是这样。

    记者拍摄的那张照片,只是记录了某一个晚上的场景:老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他弯着腰拴绳子。那根不长的红绳子,在他和母亲之间,晃悠。村民们都知道那根红绳子的故事,他们亲切地唤那根红绳子叫“孝绳”。

    孝绳,那是母子之间,多牢固的一根纽带啊。

(选自2017《读者》第6期,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