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j】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限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处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选择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杨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学家,大学士杨廷和之子。第一次参加会试时,因考卷被焚的意外而名落孙山。但他坚持努力,于二十四岁时高中状元。杨慎家中藏书众多,他精通经、史、词曲、金石、书画。杨慎在复古风气流行的时候,张扬文学的华美和创作灵感,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杨慎反对空谈心性,主张从事物本身去寻求自然发展的变化,肯定出于天性的生活欲望及追求物质利益的势利之心。
——摘编自《明史》
材料一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