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沧州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举一反三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一 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 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 世代传承, 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 年 12 月 15 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 有损我国民的自信, 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 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 年)

材料三: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 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 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影  片

图 6    建党伟业

图 7    建军大业

图 8    建国大业

图 9    我和我的祖国

剧  情  简  介

该片演绎了 1911 年至

1921 年共 10 年间中国所 发生的的一系列重大历  史事件, 大体上由民初动 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 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该片讲述了 1927 年国  民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 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 事

 

 

该片讲述了从抗日战  争结束到 1949 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该片演绎了“开国大

典、香港回归、纪念抗   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 等 7 组普通人与祖国大   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

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