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

       “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南理工,不错的哦!亲,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这是2011年7月16日由南京理工大学发出的第一条录取短信,这种“淘宝体”录取短信一时之间引起社会热议:

       甲:的确别出心裁,收到如此有趣的录取短信,哪个考生不高兴?我想公众看了这样的短信,也会会心一笑:原来大学录取短信也可以这样来发!

       乙:我可不这么看。大学录取通知可是一种正式通知,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而丧失自身原则。这种方式有自我造势、哗众取宠之嫌。搞不好,学生还以为是诈骗短信呢!

       丙:其实,录取短信只是一种形式。最关键的是,学校应该在学术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下功夫,有实力才真正有魅力嘛。

       丁:……

(1)、甲、乙、丙争论的焦点是(    )

A、怎样使用“淘宝体”更好。 B、哪一种录取短信更能吸引大众。 C、怎样看待“淘宝体”录取短信。
(2)、下列说法与甲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甲喜欢这种有趣的“淘宝体”大学录取短信。 B、甲希望所有的大学都使用这种“淘宝体”录取短信。 C、甲认为大众也能够接受这种新颖的录取短信。
(3)、假如你是丁,你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是“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的简称,该系统通常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部署、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含随车锁具、车辆电子标签)及相应的通讯、监控设备组成,站点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区出入口、公交车站附近,重点解决“公交最后1公里”的问题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公共自行车管理单位向居民发放借车卡,用户在站点刷车借车,到达目的地后,将车归还到就近的站点,根据使用时长和一定的计费标准收取一定的使用费。

    材料二:某地统计局对某城市使用共享单车的人群做了统计,以下是调查数据图;

    使用共享单车人群年龄调查

   

    材料三:共享单车因为方便、环保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今年4月,共享单车也悄然进入了新罗城区,但这一新事物进入岩城却遭遇了不少的尴尬,尴尬一:共事单车放置杂乱无章,甚至还有安全隐患。有些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见空就停,随手乱放,甚至有些地方共享单车的大量停放,造成了人流密集场所的堵塞。尴尬二:人为损坏时有发生,追责难以落实。有些使用者,残忍“肢解单车,不少车座,车锁,链条等不翼而飞,更有寡廉鲜耻者直接据为己有。尴尬三:假冒二维码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骗子将事先准备好的二维码贴在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上,以假乱真,这样使用者付款时,钱就流入骗子账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著”,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曾在法国设在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下边是关于法国和中国餐具的图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