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怎么又往里边挤?

    ⑪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⑫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

    ⑬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了……

    ⑭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

    ⑮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

    ⑯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

(1)、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④——⑯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姨”的“极爱凑热闹”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林清玄的《小鱼与波浪》(有删改)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条小鱼浮出水面看蓝天,偶然间遇到了波浪。
        ②小鱼便与波浪在海面上游戏,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汹涌前进。
        ③小鱼在波浪里兴奋得大叫:“你每天都过着这么刺激的生活吗?简直太棒了。”
        ④波浪说:“岂止是每天过这样刺激的生活,几乎每一刻都这么刺激呀!还有更刺激的,要有潮汐变化,或者狂风暴雨,那才真是兴奋得心脏都会跳出来!”
        ⑤小鱼说:“真希望我也每天随着风雨、潮汐流动,不知道有多么好!”在波浪中游戏的小鱼,很快就累了,他说:“波浪,我想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
        ⑥波浪还没回答,就被一个大浪冲到很远的地方,小鱼只好自己潜入海底,休息去了。
        ⑦小鱼每天都上来和波浪游戏,每次都邀请波浪到海底去,但波浪总是没有回答,就被冲走了。
        ⑧这一天,小鱼下定决心要问明原因,他问波浪说:“我要到海底安静安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呢?”问完话,小鱼就紧紧牵着波浪的裙子,被冲到很远的地方。
        ⑨波浪无奈地说:“我也很想到海底安静一下,可是不行呀!波浪只能活在海面上浅浅的地方,进了海底就死了。而且,我们波浪是不自由的,被后面的浪着前进。一起风,跑得快累死了;潮汐一变,又被得全身发颤。真希望我能变成小鱼,潜入深深的海底,休息休息……”
        ⑩波浪还没说完,突然被一个大浪打到几丈高,小鱼吓得一溜烟钻进平静无波的海底。
        ⑪小鱼心里想着。“像波浪这样生活,实在太可怜了,连一刻也不能安静,又不能自主。还是做一条小鱼比较好呀!”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张志公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有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大师之智 得幽默意趣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榆树 情深

孙元发

①在我北运河岸边的故乡,榆树是很常见的树种。庄稼人与榆树的故事,往往是从一个甜丝丝的春天开始的。

②故乡的春天很短暂。于是,这个季节里都要露一面的各种花就你追我赶地跑来绽放,没几天,又急匆匆地“花谢花飞花满天”了。榆树开花是个例外,花期长达三个月呢! 又薄又圆的榆钱儿就是榆树花,嫩绿色榆钱儿缀在还没长出绿叶的树枝上,一朵 , 一簇 , 挤挤挨春天里,与亮眼的桃花、杏花、梨花相比,榆钱儿的颜色太低调。

③榆钱儿颜色不鲜艳,但它可是春天里的宝贝。香甜清香的榆钱儿,在丰年里,可以让人们尝鲜解馋;在荒年里则能充饥,让人活命。

④小时候,粮食不够吃,春天里总是青黄不接,好在榆钱儿很快就长出来了。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咔嚓、咔嚓”把长满榆钱儿的树枝掰断,扔下来,树下一群人高高举起手,紧盯着树上,随时准备接住。从树枝上撸下榆钱儿,洗净了,掺到玉米面里蒸窝头、贴饼子或打烀饼,香甜可口。榆钱儿生吃、凉拌、煮粥、做馅儿都可以。有了它,缺粮食的庄稼人就能填饱肚子。

⑤花期一过,成熟干透了的黄白色榆钱儿就能随风飘到故乡任何一个地方,堤岸上、屋后面、水塘边,甚至房顶上、墙头上,只要遇上水和一丁点儿土,它就能生根发芽。 一不留神,两三年以后,小树苗就疯长成小孩儿胳膊粗的榆树,也能像模像样结出一树的榆钱儿。

⑥经过几个月的光合作用,秋天的榆树叶中蕴含了大量蛋白质,是做猪饲料的好东西。村里几乎家家养猪,野菜拌上一些糠麸就是猪食,如果再加进一些剁碎的榆树叶,那堪称是肥猪们的美味佳肴了。因为榆树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富含粗蛋白,会让猪食格外黏稠香甜。

⑦撸榆树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活儿,背着小筐儿赤脚爬上树叶茂密的高处,一只手攀牢了树枝,一只手撸下树叶放进小筐儿,装满了,再小心翼翼地溜下树———摔下来或者大腿被树皮擦破了是常有的事。

⑧榆树能长到二十多米高,胸径可达一米,树干直立挺拔,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强度适中,应用范围广泛,做农具、家具或做建房的木材用都可以。过去故乡盖房讲究用榆木柁、杨木檩,房顶子上的所有重量都压在作为大梁的房柁上。故乡所产的木材里,也只有榆木能担此重任。

⑨榆木也可用来制作门窗家具,但费时费力。上小学时,家里新盖的房子卧室一直没门,父亲倒腾出一架家里传承了一百多年的老榆木房柁,叫来了会木匠活的老舅和二姐夫。俩人一看这木材,就紧皱眉头,苦笑着告诉父亲:这木头太硬,备好磨刀石,您得帮着我们勤磨凿子和刨刃子。

⑩现在故乡已经很少有人种植榆树了,说是因为它容易长一种模样恶心且气味怪异的肉虫子。但是,我觉得人们还是因为榆树长得太慢、成材时间过长,才放弃了它。现在都种“速生杨”,就是那种没长几年就能伐倒了卖钱的大叶子杨树。

⑪等待是幸福,也是一种修行。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4月26 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