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日照市高泽初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忽略》一文,回答问题。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说:“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和倒数第二段都描写了同一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紫罗兰,作者描写紫罗兰有何作用?

(3)、对孩子的心理,作者作了多次描写,请填写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憧憬→→补偿→

(4)、怎样理解小说的题目“忽略”?它的含意是什么?

(5)、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孩子,现在让你对母亲说上几句话,你将会说些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不落别处

      ①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⑤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A】。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⑫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B】等待 , 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⑬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⑭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⑮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触摸的心之角落。

      ⑯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佑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浓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

    ①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

    ②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地指责他,后来竟然发展到恶言相加。在众人的催促、谩骂下,男孩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他的母亲当天自杀了,而他为了交房租不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的苦难!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们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难,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打上折扣,就在于眼睛里只有“收银员的手忙脚乱”,却忘记了推己及人,忘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律己宽人,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谅自己的失误不难,体察别人的境况不易,一个“恕”字,要义正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凡事少一些钻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诸己”。西谚有云:“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里。

    ⑤原则问题,必须讲原则;是非问题,必须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个场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杀伐决断”,这恰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劝诫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⑥“恕人”不易,“律己”更难。有人曾劝周恩来同志写本回忆录,他笑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常思己过,要勇于在周围设置多面“镜子”,以对他人惯常的挑剔与苛刻目光去打量、矫正“镜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同时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观察中,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消极刻薄,以及“善莫大于恕”的人生境界。

    ⑦“做人要厚道”,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情怀,也关乎社会的心态与风尚。极端的戾气,往往便来自“恕人”与“责己”关系的失调错位。市场经济重利,社会治理讲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的胸怀。“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大事不含糊、小事多“糊涂”,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紫罗兰的“香味”定能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久久弥散。

活动二:阅读《奥斯加要知道》,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奥斯加要知道
〔美国〕迈克·奎恩

方加斯·芬克巴顿先生舒舒服服地在一张他喜欢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眼镜,打开了当天的晚报。

“爸爸,”小奥斯加说,“机会是什么意思?”

“玩你的小电车去,不要来打扰我。”方加斯说。

“回答孩子啊,”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是你的儿子,是你的继承人,你不能这样对他说话呀。”

“你干吗给他穿成这副样儿?”方加斯先生说,“我一看见他就心烦。”

奥斯加穿着一套小福特莱劳公爵装,一对斜视眼,戴上副大眼镜。

“可是,他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和别人家的小孩大不相同了。”芬克巴顿太太说,“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才对呢。”

       “爸爸,”奥斯加又说,“机会是什么呀?”

       “机会就是赚钱的机运,好了,玩球去吧。”方加斯先生说。

       “爸爸,你是怎样赚钱的?”奥斯加又问。

       “回答他啊,”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想知道呢。”

       “我靠做生意来赚钱。”方加斯先生一面说一面还想继续看报。

       “爸爸,是不是谁都可以做生意?”

       “当然谁都可以。”

       “如果人人都做生意,他们都会当老板吗?”

       “是的,儿子,如果他们都做生意,他们就都是老板。”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艾米里娅,叫孩子去玩他的象吧,我想看一下杜威的演说。”

       “回答他呀,”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想知道呢。”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奥斯加又问。

       “总不能人人都做生意,”方加斯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说了可以的。”奥斯加一个劲儿地坚持。

       “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方加斯说。

       “你说过的,”芬克巴顿太太说,“答复孩子呀。”

       “好了,好了,那么他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爸爸?”

       “因为他们没有钱。”

       “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能呢?”

       “当然能啦。”

       “那么,如果他们都有钱,他们全都做生意,是不是他们都能当老板呢?”

       “是的,他们都能当老板。”

       “艾米里娅,如果你再不把这孩子叫去骑小脚踏车,我就要淹死他啦!”

       “回答他吧,方加斯,他在渴求知识呢。”

       “谁做工呢,爸爸?”奥斯加问。

       “他们不能够全都做老板。”方加斯生气地说。

       “就是他们有钱也不行吗?”奥斯加问。

       “就是有钱也不行。”方加斯说,“总得有人做工,而且能够做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有多少人能做板呢,爸爸?”

“唔,也许一千或五百人中间有这么一两个吧。要知道,孩子,如果你没有工人,你就不能当老板,所以每个老板都有十个到一百个或者一千个工人。”

       “你有多少工人,爸爸?”

       “嗯,我们的是一个大公司,奥斯加,我们有一万个工人。”

       “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了,是吧,爸爸?”

       “你在说些什么呀!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

       “但是,爸爸,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当老板,其余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才能,他们也可以当老板的。”

       “但是你说过,只有少数人可以,大多数人都得做工人。”

       “好了,好了,不谈了,孩子,去看好玩的书吧。”

       “那么大多数的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这样就是他们想做老板也不行,是吗,爸爸?”

       “但是他们然能够……不,我想他们不能。你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

       “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不对呀,爸爸?”奥斯加问。

“艾米里娅,”方加斯说,“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他是我的儿子,好……”

       “回答他的问题呀,”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要知道,他在渴求知识呢。”

(有删改)

[注]:①迈克·奎恩,美国作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政论、诗和广播稿。著有《危险的思想》《大罢工》等短篇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