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方遭遇塌方

       ①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②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③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④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⑤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渗人。

       ⑥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⑦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⑧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⑨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有参差,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车轮紧紧压在路边,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⑩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⑪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险再充这个大尾巴鹰了,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辆轿子车和司机,实在是让我终身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⑫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又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个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说什么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走到台前,倒也没推辞,只是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真是非常好听。

(1)、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处省略了“我”的心理描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来。

(3)、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举一反三
                                                                                                           大地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
        1 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 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1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路有你

    若风一周岁生日那天,我从各色杂物中抓住了一本《野草》,并乐呵呵地流了一大堆口水,打湿了半本书页。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那是父亲硕果仅存的不多的书之一。这口水着实让他心痛了很久,但父亲还是没有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中午破天荒地喝了两大碗劣质烧酒,一觉睡到太阳落山。

    醒来后,就着微弱的油灯,父亲郑重地洗砚磨墨,用刚劲的书法在书页上写下他对儿子的第一个人生寄语。从此,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先生鲁迅的《野草》。那一个惨白(A)的夜晚,那一次机缘巧合,后来终于让我懂得:有些相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迟些早些而已。

    先生是父亲的偶像。年轻时就被称为“才子”的父亲,性格就像先生的胡子一样刚硬。为此,他蹉跎了一生。可是,那些童稚的岁月,我并不懂得。正如不懂得父亲一样,我也并不懂得先生。彼时,那本薄薄的小册子远没有春天的乡野更能散发诱人的芬芳,也远没有我的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来得更有趣。它也就只能安静地沉睡在父亲的书箱里,除了我在没事翻箱倒柜的时候,偶尔翻出来看上一眼。

    开蒙以后,终于有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这熟悉的两个字:鲁迅。老师说,鲁迅是多么多么伟大的人物。我顿时惊诧了,突然想起父亲箱底那个红布包裹——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放学后,我一路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打开那个书箱,竟然发现箱子里的书,每一本上面都有先生的名字。

    解开那个红布包裹时,不经意发觉,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房门口。这本书你现在还看不懂,先看这本吧,他对我说。我记得,那是先生的《呐喊》。可是,我还是得诚实地说,那时候的我,只是觉得有些篇目很有趣,却并没有读出老师所说的伟大来。但不管怎么说,上中学之前,我还是读完了《呐喊》,还有《彷徨》,甚至先生的一些杂文。

    中学时,课本里先生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有小说,有散文,还有杂文。于是,每次上到这些课文时,我就带上父亲的书,书上很多地方都有父亲的笔迹,那是父亲读书时的点评。可是,有很多地方老师的讲解和父亲的观点都不一致。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父亲眼神复杂的看着我,说,以后你会懂。渐渐地,我开始怀疑父亲是错的。你为什么总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总跟某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过不去?同时也开始反感鲁迅,他也总跟自己过不去,跟那个时代过不去,还因为他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的意思要拿来考试。

    往事沧海云烟,光阴隐没在时间里,很多年,我甚至很是欣赏苏雪林等人对先生带有人身攻击甚至谩骂性的文字,却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也渐渐对父亲不恭敬起来。终于,也是在一个灯光惨(B)的夜晚,当我爬上床,蓦然发现枕边的书堆上安静地躺着一本《野草》,那本曾经红布包裹的《野草》,一如它静静躺在父亲的书箱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亲近过它了。

    那一夜,我一口气读完了先生的《野草》。那些“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那个“一次次走进无物之阵,一次次举起投枪”的决绝的战士;那个“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的仁者与智者;那个透彻通脱,有着人性大悲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永不妥协的先生。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弗洛伊德说,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那一刻,我觉得有一点理解了先生,也有一点理解了命运多舛却不屈服的父亲。

    岁月呼啸而来,那些冷落先生的日子,终于逶迤而去。今天,当钱理群,林贤志,王晓明,摩罗,陈丹青,藤井省三……或者更多跟先生有关的名字和文字伴我入眠的时候;当一次次游移在梦的边缘,最终一次次清醒地穿越梦境的时候;当一次次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灵魂与坚守的时候;我终于懂得,生命中有一种邂逅与坚持,无法言说。可能有一种温暖,是我们生命里永远都无法抵达的。那就选择敬畏吧,你终将在恩泽与乐园中!

    如今,先生已去,父亲也老。一个已过而立却还在说着童年对白,一个理想沦落在池沼无法向童年梦想交代的痴人,在这样一个夜晚,独坐惨白的灯下,写下这篇小文。恍惚中抬起头,清瘦的先生独坐昏黄的灯下,指间夹着即将燃尽的纸烟,袅袅的烟雾中,先生如夜般深邃而坚毅的目光穿透浩茫的人间岁月,凝视着我。那目光慈祥而温暖。而我只能选择,选择怀念一些名词,一个名字。仅此而已,或者也不仅如此。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因一路有你,从此不再孤单。或许,这不是结束,这也是开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从来没有像时下这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宇宙万物进行对话,认识、了解万物,甚至与万物结下友谊。阅读就是在熟知万物,领略宇宙万物之妙之美。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中与宇宙万物结识,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这就是阅读的妙处。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是群居的动物,人们只有靠群居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抵御其他掠食者的进攻,人只有组织在一起,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威胁,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是人类永远面对的问题。__________,却没有赋予人得享高贵生活的自然本领,相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是最没有自然本领的动物。__________,甚至必须依靠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与动物对生存空间等的争夺中,在人类共同体内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人类经验和知识的获得光靠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远远不够,必须薪火相传,不断积累,人类的生存能力才愈益强大。以语言记录为核心的图书和读书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的手段,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传播和传承。这就不难理解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阅读史》中,用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
    健全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平等的,但个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和真正的完善。
    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与社会完善有大致的路径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识、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亲身实践对此的贡献占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向他人学习,读书是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方式。读书是营养的源泉,而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的实践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说终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无边的巨著,每个人倾其一生也只能阅读有限的篇章。阅读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手段,人通过读书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经历的经验,通过著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自我完善是从作为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开始的,读书或阅读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证明。笛卡尔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叫作“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说:我读故我在。因为有所读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读书是思想之源。
    自我完善是遵循双方向或沿着双轨道展开的,一是向别人学习,二是向别人传授,因为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之别,每个“先知先觉”的人都有向未知者传输的责任。人类就是靠着互教互学,靠着共同创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积累才达到现在的文明高度的,读书和阅读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阅读是一种责任,是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公民共同体的责任。责任是严肃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时它也是轻松的、愉快的。阅读这种责任也同样具有两面性。让我们愉快地捧起书来,阅读吧。
(取材于于殿利《阅读是一种责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下面两个表格选自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的实测数据编制而成的《全民健身指南》

表一:体育活动方式与健身效果体育活动方式

体育活动类别

体育活动方式

健身效果

有氧运动(中等强度)

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功能、控制与降低体重,增强抗疾病能力、改善血脂、调节血压、改善糖代谢

有氧运动(大强度)

快跑(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6千米/小时以上)

提高心肌收缩力量和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免疫功能

球类运动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

中国传统运动

太极拳(剑)、木兰拳(剑)、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机能,提高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柔韧性、调节心理状态

力量练习

非器械练习: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

器械练习:各类综合力量练习器械杠铃、哑铃等

增加肌肉体积,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保持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牵拉练习

动力性牵拉:正踢腿、甩腿等

静力性牵拉:正压腿、压肩等

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和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表二:一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及安排

活动构成

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分)

准备活动

慢跑,牵拉练习

5—10

基本活动

有氧运动力量结习、球夹运动、中国传统健身方式

20—60

放松活动

行走、牵拉练习

5—10

材料二:互联网+运动已是一种潮流,运动APP(手机应用程序)已成为备受追捧的“运动伴侣”。截至2018年6月,中国健身运动APP规模过亿,每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达到20.17分钟,同比增长30.8%。运动APP的火爆,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一是抽空就能跟着视频做运动,所有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了,二是可以图文并茂地随心分享,引来大批点赞。运动APP因为其便捷性、社交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材料三:体育明星的“殊死搏斗”、心理上的失败迷茫、成功的狂喜都能在赛场上一览无余,竞赛把人生的很多矛盾和解决方式,高度聚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如果长时间关注一个体育明星,并将其作为偶像,往往会激发人参加运动的激情,甚至爱上这项运动。这样,不但可以学到运动技术,还会受到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等精神的感染。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读书

朱光潜

    ①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正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谈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③因此,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初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土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返回首页

试题篮